凌晨四点半,天还黑着。家住临沂罗庄区的老马顶着星光,骑着三轮车赶到菜市场,采购完土豆、芸豆、猪肉和大米,他还要骑一个半小时车,跑30多公里到费县王管疃村去。这个小村庄三面都靠着河,每年一到暑假,“防溺水”就成了头疼事。55岁的马高峰既不是厨师也不是教师,就凭着一颗热心,在这儿办了个“防溺水爱心托管班”,让附近村190多个孩子有了一个快乐又安全的暑假。
文/片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张晓文 白应婵
临沂报道
一说要办“爱心托管所”
得到全村人拥护
清晨六点半,临沂费县探沂镇王管疃村委会门口,“好人老马防溺水爱心托管班”的红色条幅老远就能看见。有些忙着上工的家长把孩子往这儿一放,就赶去干活了。
暑假一到,看到村里娃“没人管”,尤其是这村子三面靠河,到处是危险,老马实在坐不住了。这些年,他从新闻里见了太多溺水悲剧,这让老马心里一直惦记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
2015年,他顶着不少人的质疑,自己掏钱办起了“爱心学屋”,就为了暑假里能照看这些没人管的孩子。这一干,就是九年。 以前办爱心托管班,最让老马犯愁的就是场地。房租要谈,水电管线也得弄,哪样都不容易。不过今年,经公益人周银贞引荐,老马到了王管疃村,村党总支书记孙成彬一听他想办“爱心托管班”,立马说“中”,当场就张罗着找地方。最后村支两委一合计,把村委会办公楼腾了出来。于是,村委会的会议室改成了教室,办公室变成了宿舍。后来报名的孩子越来越多,三层办公楼塞不下190多个娃了,又托北王管疃村党支部书记跟村办企业商量,腾出几间房当教室。
场地解决了,谁来教孩子呢?村里要办爱心托管班的事一传开,青岛理工大学驻村第一书记赶紧跟学校协调,选了18个优秀大学生当志愿者,分两批来支教。
18名支教大学生
带来了知识和欢乐
因为这个爱心托管班,190多个农村孩子和18名支教大学生凑到了一块。对他们来说,这个夏天注定忘不了。
青岛理工大学大二学生陈广超,一听说能来支教,立马就报了名。他是菏泽农村出来的,对农村感情深,就想给村里娃做点啥。层层选拔后,他和另外八个同学作为第一批支教老师,到了王管疃村。
按老马和村委会的意思,支教老师主要就是带着孩子们学好、玩好,而这些志愿者还想多做点啥。比如帮孩子们开开眼界,讲讲外面的世界,在他们心里播下种子。
课堂上听写单词,小宇不耐烦地把笔一扔:“中国人学啥英语?”陈广超耐心解释说:“现在觉得考试累,但这步必须走,学好知识才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小宇听着,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太明白农村教育的难处了,这些孩子的想法,跟我小时候差不多。要是当年没有我哥督促我念书,我可能早就辍学了。”陈广超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但哪怕一句话能点醒一个孩子,也值了。
支教老师卞馨晨也常被这些孩子打动。课堂上,她发现一个男孩特别调皮,说多少回都没用。后来才知道,这孩子家里兄弟姐妹多,爸妈顾不过来,没人疼没人管的,就想靠调皮吸引点注意。卞馨晨心里一软,跟其他老师商量,让这男孩当了班长。
这样的事还有好多。对这些支教老师来说,这趟来最值的,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是看着几个孩子因为他们变得开朗了,上课敢举手了,甚至愿意把家里的事跟他们念叨念叨。孩子们依赖这些支教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也喜欢这种被信任的感觉。
“老师,你别走行不行……”二年级的王诗然攥着棒棒糖,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卞馨晨赶紧蹲下来,轻轻擦掉她的眼泪:“老师也舍不得你们啊!答应老师,一直做最棒的孩子,好好念书……”话没说完,自己眼圈也红了。
7月25日,青岛理工大学第一批支教大学生支教满半个月,要走了。接着来的,是第二批9名大学生。离别的时候,孩子们把老师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撒娇,有的拉着老师的手求“别走”。
其实半个月前,孩子们刚被家长送来托管班时,可不是这样。调皮的孩子总找借口不来,不是喊肚子疼,就是说头疼,觉得好不容易盼来的暑假,全被这托管班搅黄了。可慢慢地,孩子们发现,老师都是十八九、二十来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上课挺认真,下课还能跟他们玩到一块儿,村委会里天天笑声不断。更重要的是,在这儿能交到好多新朋友。
坐在返程的车里,支教老师张福祺翻看孩子们写的信。稚嫩的字迹满是不舍,他明白,15天虽教不了多少知识,却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种子,关于知识、远方和未来的希望。
以前做公益是一个人
如今家长村民都来帮忙
支教这段时间,支教大学生和孩子们成了主角,老马倒像个“透明人”——凌晨4点起床买菜,到了村委会,一上午基本都扎在二楼厨房,择菜、洗菜、切菜、炒菜……其实,老马还开着个烧烤摊,夏天最挣钱的时候,他却停了业,每月还得往里贴四五万块钱。好多人不明白:“图啥呀?”
老马笑了笑,说不出个所以然,就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事。从他的话里,能拼出他的过往:小时候家里穷,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没文化,上班后吃了不少亏,所以总惦记着家里困难的孩子,总想着帮帮他们。
1999年,在云南工作的老马偶然从一份报纸上看到贵州山区孩子的困境,当即通过邮局汇出了第一笔助学款。2004年回临沂创业后,他又操心起了沂蒙山区的留守儿童。2009年寒冬,他在街头支起大锅为农民免费施粥;2010年、2011年中秋,他又带着月饼走进临沂大学,给回不了家的外地学生送去温暖。
今年办这个防溺水爱心托管班,老马心里特别暖和。以前做公益总是一个人忙活,现在不一样了——他在厨房做饭时,总有家长过来搭把手,连不是学生家长的村民也来帮忙。
村党总支书记孙成彬透露,当地木业发达,家长天不亮就去上工,孩子以前都是“散养”,村里又三面靠河,防溺水工作很重要。现在老马的托管班可算是解了大伙儿的难处,既省钱又放心。他笑着补充道:“现在不用招呼,闲着的老人都来帮忙洗菜切菜,村里的大学生受到感染,也主动过来帮忙。不光孩子有人管,连带着村里风气都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