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良资产头条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对华夏人寿做出了吊销业务许可证的处罚,并对其8名相关责任人做出禁业处罚。至此“明天系”保险平台最后一张罚单落地。就在不久前,“明天系”核心的平台被裁定破产清算。
这家曾参股数十家金融机构、控股9家上市公司、坐拥3万亿资产的民营金控集团风险处置迎来终局。
保险平台最后一张罚单落定
“明天系”保险平台系列处罚终于近日以华夏人寿罚单公布收尾。
8月1日,金监总局对华夏人寿及相关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罚,公开信息显示:华夏人寿报送的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客户信息不真实、产品宣传材料不合规、虚假列支费用、违规大幅虚增偿付能力、违规运用资金造成重大损失等。
对华夏人寿吊销业务许可证,并对华夏人寿原董事长李飞、华夏人寿原总经理赵子良等23名责任人员予以警告、罚款、撤销任职、禁入保险业等处罚。其中,12人被撤销任职资格,8人被禁业。
至此,“明天系”5家保险类平台累计94名责任人被罚1021万元,27人被禁业,14人被终身禁业,3家机构业务许可证被吊销。
一众罚单逐一落地,标志着民营金控无序扩张时代的彻底终结。
核心平台破产清算
2025年4月,“明天系”最核心的平台——明天控股集团日前被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清算。
4月7日,内蒙古西水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近日上海三中院出具了(2025)沪03破266号《民事裁定书》,裁定对其间接控股股东明天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申请人进行实质合并破产清算。
同一天,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发布间接股东明天控股被裁定破产清算的公告。
万亿民营金控集团“灰飞烟灭”
Wind显示:明天控股是“明天系”的核心平台,此前《新财富》调查,其金融帝国版图绝大部分都通过明天控股进行构建。明天控股集团直接或间接参股/控股44家金融机构和9家上市公司,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全牌照,资产峰值达3万亿元。
从时间上来看,“明天系”向金融机构的渗透,大致可分成五个阶段:
从“明天系”入股各个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几乎都抓住了每次重大金融改革所带来的政策机遇、把握住了制度红利,其持有的金融牌照由此不断增加。
“明天系”的金融控股架构能够成功运作到如此规模,除了与“低调”的经营理念有关外,还与其保密制度和倚重公关不无关系。
“明天系” 从诞生之初就显得神秘莫测,外界对其知之甚少,其采用“隐蔽+分散”的战略方针,尽可能地把明天系的核心成员、产业、公司、主要社会关系等都隐藏起来,对外严格保密,对内各部门间相对保密。
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显示:实际控制人通过“隐蔽+分散”的控制架构,隐形控制多家金融机构,真实风险长期隐藏,有的金融机构通过做大规模的方式掩盖风险,似乎流动性不断,风险就不会爆发。但实际情况通常是,随着资产劣变的加速,借新还旧的模式难以为继,风险最终爆发,并可能传染至更多同业机构,增加风险处置难度。
以包商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5月,其客户约473.16万户,其中个人客户466.77万户、企业及金融机构客户6.36万户,同业负债规模超3000亿元,共涉及全国约700家交易对手。
“如果任何一笔不能兑付,可能给交易对手造成流动性风险,并引发连锁反应和同业恐慌,对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报告》坦言。
于是自2019年起9家金融机构陆续被接管,2023年风险处置进入收尾阶段。
9家金融机构处置思路及进展
▍四家险企风险处置收官
华夏人寿:2024年7月,由保险保障基金等机构筹建瑞众人寿,承接华夏人寿的资产负债,确保业务平稳过渡。瑞众人寿已开业运营,标志着华夏人寿风险处置完成。
易安财险:2023年通过破产重整程序,由比亚迪全资收购并更名为“比亚迪财险”,增资30亿元并新增车险业务,成为首家车企系保险公司。2024年9月,其重整计划获法院批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天安人寿:由中汇人寿承接其保险业务,中汇人寿聚焦寿险业务整合与康养服务融合,目前已进入稳定运营阶段。
天安财险: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准申能财险(国有背景)受让其全部保险业务,申能财险注册资本100亿元,专注于绿色保险领域,标志着天安财险处置结束。至此,四家险企全部退出市场。
▍包商银行破产清算
包商银行前身为1998年成立的包头市商业银行,2007年更名为包商银行,2008年至2011年获准在北京、深圳、成都、宁波设立4家区外分行,业务快速向区外扩张。
包商银行接管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仅大股东占款就累计高达1500亿元,且每年的利息就多达百亿元,长期无法还本付息,资不抵债的严重程度超出想象。截至接管日,包商银行资不抵债规模为2200亿元;截至2020年10月31日,包商银行净资产为-2055亿元,总资产为4.47亿元,总负债为2060亿元。
为实现处置成本最小化,接管组最初希望引入战略投资者,但由于包商银行的损失缺口巨大,没有战略投资者愿意参与。
于是接管组委托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遴选出徽商银行作为包商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外4家分行的并购方,并确定了新设银行即蒙商银行股东的认购份额和入股价格。2022年4月30日,蒙商银行正式成立,包商银行将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分别转让至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
包商银行采取的“收购承接+破产清算”模式,风险处置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原股东权益清零,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包商银行所有者权益为324亿元。
二是二级资本债全额减记,2020年11月13日,包商银行公告对已发行的65亿元“2015包行二级债”本金实施全额减记。
三是蒙商银行溢价发行,蒙商银行注册资本金为200亿元,各股东实际出资金额共计240亿元,溢价发行40亿元计入资本公积,或可部分用于消化包商银行资不抵债问题。
四是向徽商银行出售四家异地分行,四家异地分行负债总额(983.8亿元)-资产评估价值(653.5亿元)-业务价值(153亿元)=177.3亿元,这177.3亿元资不抵债部分随之被出售,但实际上是存款保险基金向徽商银行支付了这177.3亿元。
五是大额机构债权人承担了部分损失,在对包商银行处置过程中,由存款保险基金和人民银行提供资金,先行对个人存款和绝大多数机构债权予以全额保障,对大额机构债权提供了平均90%的保障。
六是存款保险基金分担部分原包商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2021年2月7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包商银行破产,8月清算程序终结,历时一年半的风险处置收官。
▍两家信托公司
新华信托破产清算:新华信托始创于1979年,是我国最早的五家信托公司之一。2010年开始,新华信托频频为地产项目融资,又频频踩雷,经营风险逐渐累积。到2014年,其自有资产不良率激增至43.16%。2020年,新华信托因触发“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和其他客户/受益人合法权益”的接管条件,与新时代信托、天安财产保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产保险5家金融机构一起被原银保监会接管。
由于新华信托资不抵债,2023年5月重庆第五中院裁定新华信托破产清算。
新时代信托处置中:新时代信托成立于1987年1月,前身为包头市信托投资公司,2009年6月更名。
2022年新时代信托接管组发布公告,按照接管组确定的“争取自然人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目标,为避免风险外溢和扩散,新时代信托努力与股东、债务人等沟通协商,达成了信托产品总体处置方案。按本金规模分四档报价,合同生效后60日内支付价款。2023年信托监管会议强调需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新时代信托被点名需加快股权重组和存量风险化解。截至目前,自然人投资者风险已化解,兑付工作全部完成。
▍新时代证券易主
新时代证券是9家金融机构中首家完成风险处置的公司。2021年9月,新时代证券98.24%的股权以131.35亿底价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最终由中国诚通控股集团受让。2022年5月27日,证监会确认其已达到正常经营条件,正式结束接管并恢复市场化运作。同年,其更名为诚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新时代证券的处置通过行政力量介入稳定局面,依托公开市场完成股权重组引入央企,最终实现治理结构优化和经营正常化。这一路径既维护了投资者权益和市场稳定,也为后续类似机构风险处置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国盛证券、国盛期货:
2022年7月,江西国资联合体(江西交投、江西财投、南昌金控等)以88.79亿元受让国盛金控50.43%股份,控股股东变更为江西交投,实控人转为江西省国资。随后证监会正式核准国盛证券结束接管、恢复正常经营。
其处置思路是通过股权转让实现控制权转移,借助地方国资资源推动公司治理正常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