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亨特hunter)
昨天理想汽车的发布会。
很多人在关注发布会本身和发布之后的订单...
但对于理想这家公司,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放平心态,这就是一家产品技术100分,但营销负分的公司,我一直都不明白这公司的营销,公关这种对外的部门到底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虽然今年理想学了小米,但从发布会本身和产品落地来看这就是东施效颦,属于照着抄都教不会那种...
小米所有的显性配置都是可选件,全系可选冰箱,理想居然在pro版本上取消了冰箱,还在max版本上不给电视...加起来没几块钱成本还可以做成选配的东西,被理想拿来做产品的区隔,而其他的底盘,NVH,电驱等被做成了标配...
你开车久了你当然会觉得底盘,NVH,电驱这些更有用户价值更重要,但在你买车之前你不会关注这些,你只会关注表面上到底有啥配置。
理想就是典型的把真实的用户体验当作营销手段,纯理工男思维。
虽然冰箱不一定有啥用,但对于营销来说,有没有远比有没有用更重要...
不要因为有了小米就对理想这种营销负分的公司有任何期待,认为开个发布会订单就会爆了,哪怕是理想大卖的L6,在发布之初也毫无关注度,三天才有一万大定...
昨天产品发布也是一样的负分发布。
除了维持理工男思维做产品宣传,不关注消费者任何情绪价值外,昨天发布会甚至没有任何逼单的动作,下单之后交付顺序是按小订顺序,没有小订的排在后面,这意味着你什么时候改小订为大订都是一样的,压根不用着急...
8月20日交车,8月16日之前锁单都不影响你的交付顺序...
很多人说大订数据一般,8月16日之前锁单就行干嘛要现在锁单啊?理想要让你充分试驾后再锁单,不要后悔...
回头想想小米和其他车企是怎么逼单的,锁单早就能提车早...所有人都抢着锁单,车都没见过就锁单。
营销能力的差距就是天差地别...
因此对于这家毫无营销能力,全是直肠子的纯理工男企业,期待他产品发布之后就成为爆款就是扯淡,只有可能伴随消费者的逐步试驾,订单才会逐步增加,伴随交付口碑的变化,订单才会逐步有变化。
我真正关注的地方
以上可能是资本市场短期很关注的内容,在这个浮躁的市场大家肯定都关注短期变化,高频数据。
但对我来说,我真正关注的是昨天发布会最无聊,大家最不愿意听的朗博讲智能驾驶那个部分,在发布会之前,其实还有一个交流会,朗博也出来讲了VLA智能驾驶。
我问了一个参会的朋友,现场VLA的车开起来怎么样,他给我的反馈是他觉得比现在理想最后一个版本的端到端开起来体验更好。第一个版本就能超过上一代产品最后一个版本的功能,我觉得新的技术还是值得期待的。
昨天其实讲到了几个我觉得很值得期待的地方。
首先,VLA 的推理帧率在 10Hz 左右,比之前的 VLM 提升了三倍多,之前 VLM 是 3Hz 左右,而且理想认为伴随技术的进步,未来在thor芯片上的推理帧率能实现20hz甚至更高。
所谓帧率,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模型处理信息的次数。在自动驾驶中就是系统每秒钟对环境进行感知、理解和决策的次数。
10Hz 意味着每0.1秒完成一次“视觉感知→语言理解→动作生成”的闭环。
这个数据非常重要,一方面会决定安全性,开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事,决策速度越快,应对突发事件会及时,安全性越高。3hz帧率,意味着一个决策需要0.33秒,若车速60km/h,车辆在此期间移动5.5m,决策延迟仅0.1秒,车辆移动距离缩短至1.7米,系统可更快响应加塞、鬼探头等场景。
另一方面会决定体验,大家如果现在开智驾会发现无论是哪家的产品,都会出现一些摇摆犹豫,比如选路时,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画龙,有些路口反应比较慢都快要过了才知道要变道。又比如加塞的时候,总是等半天加不进去,就是因为反应速度慢。
处理速度越快,帧率越高这些问题就越能被解决,体验就会越好。
其次,迭代速度。
朗博认为VLA的迭代速度会远远快于端到端。
一方面因为通过世界模型仿真模拟的能力更强了,可以用成熟的仿真环境来进行强化学习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源于VLA模型的特征,它不再是模拟学习,而是强化学习。
朗博认为端到端从 10 MPI 到现在 100 MPI 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相信 VLA 的迭代速度也会非常快,可能明年已经迭代到 1000 MPI 了。
MPI其实就是“每次人工干预行驶的里程数”,端到端之前是10km接管一次,伴随着技术发展,之后逐步到100km干预一次,但注意这是测试数据,并不是真实情况,更多是一个技术水平的指代。
虽然10到100,100到1000看起来都是10倍,但这里的难度肯定是指数级的10到100是需要增加90公里不接管,但100到1000是需要增加900公里不接管,这里难度差异其实是10倍。
这意味着VLA的迭代速度,技术进步速度要比过去的端到端强10倍...
毫无疑问,当下的智能驾驶还没有到GPT时刻。我们做研究就是为了研究智能驾驶的GPT时刻什么时候到来。
其实在昨天也有人问了朗博,到底什么时候多模态模型,智能驾驶会进入GPT时刻,朗博说到明年我们如果到了 1000 MPI,可能会给用户这种感觉真的到了一个 VLA 的 ChatGPT 的时刻。
当然,以上只是理想和理想品牌智能驾驶负责人的表述和访谈,至于是不是真的,能不能落地,我们还需要持续跟踪和观察。
8月理想的VLA智驾第一版就要上车了,何小鹏表示小鹏的VLA模型也将很快上车,元戎智行的产品也要上车了,接下来肯定是持续的迭代和更新。
是骡子是马,到底有没有可能迎来智能驾驶的GPT时刻,我们拭目以待,快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