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安部新闻传媒
隆子县公安局列麦乡派出所民警向牧民开展法治宣传。阿旺加措 摄(资料图片)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出发,翻越亚堆扎拉、雪布达拉两座海拔5000余米的山,隆子县映入眼帘。
隆子,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在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北麓、藏南谷地的县域,一个个藏蓝身影穿梭于崇山峻岭、山川峡谷间,守护着一方平安,写下一段段警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革命坝”上续写新的奇迹
“隆子河谷细又长,就是不产粮。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守着河儿落饥荒……”这段民间歌谣,唱出了列麦乡自然环境之恶劣。
从隆子县城出发,沿国道219线行驶约13公里,便来到列麦乡派出所。一见面,派出所所长唐刚指着远处说:“来到列麦,得先了解咱列麦的历史。”
列麦的故事,与仁增旺杰紧密相连。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时任列麦公社党支部书记仁增旺杰带领群众以“不等不靠、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用一年时间在海拔4200多米的桑钦坝上开垦出1100亩荒地。为解决灌溉水源,他们又从海拔近5000米的莫拉山引水。为了纪念这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壮举,列麦乡群众把桑钦坝改名为“革命坝”。
从此,列麦人彻底告别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远学大寨、近赶列麦”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口号。
站在“革命坝”上往东南方向眺望,可以看到列麦乡派出所:三层的楼房,宽敞明亮,院子里还有简易的篮球场。2020年,列麦乡派出所搬进现在的新楼。派出所民警们说,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大大改善。原先的办公环境比较艰苦:只有6间房,没有宿舍,大家就住在办公室里。
“我们辖区有519户、1398人。治安形势很好,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治安、刑事案件……”唐刚介绍。说话间,村民索朗卓玛骑摩托车经过。
“没去挖虫草?”唐刚问。
“今天路不好走,没上山。”索朗卓玛说。
索朗卓玛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下地劳作就靠她一个人,还要照顾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农忙时,所里的民警会来帮着收青稞、土豆,过节的时候也常来家里慰问。”索朗卓玛边说边对着民警竖起大拇指。
跨越近60年,列麦的故事经久不衰。在这片创造奇迹的土地上,公安民警翻山越岭,守护着岁月静好。
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藏蓝力量
走进日当镇加洛村,藏族风情的民房、品类繁多的商店、轰隆行驶的运输车辆……一派充满活力的景象。
当了17年村支书的扎西多杰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2008年那会儿,村民年均收入三四千元,现在翻了10倍。去年村里建起了80间出租房,给村集体增加80万元年收入。”
但扎西多杰也有头疼的事儿。随着经济发展,一些利益纠纷也多了起来,近几年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不断。“驻村工作队在调解矛盾纠纷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扎西多杰说。
5月11日,隆子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索朗江村来到加洛村,担任新一批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初来乍到,索朗江村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儿。村民因为村里矿业运输、分红等利益问题产生纠纷。为妥善化解这起涉及面广的纠纷、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索朗江村没日没夜地寻找对策。
“在前期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讨论。整整6天,每天晚上开会到凌晨两三点,最终成功解决了矛盾纠纷。”索朗江村说。
在解决完这件“麻烦事儿”后,索朗江村便一头扎进入户走访工作中。他拿出一摞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登记表,有80多份,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的情况,“全村共有300多户,必须要在三个月内全部走访完。”
渐渐地,行走于村头巷尾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成为老百姓信任的自家人,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以来,隆子县公安局按照上级部署,持续选派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优秀民警,深入基层一线,扎根村居,持续投入脱贫攻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该局选派7名民警到日当镇加洛村、塔新村、毕念村、卡当村开展驻村工作,所驻村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
雪域高原上奉献青春
从加洛村出发,沿国道219线一路前行,来到热荣乡。这是隆子县海拔最高的乡,地处高原草甸地带,山脉绵延起伏,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
在热荣乡派出所教导员李敏的带领下,记者先来到了派出所的旧址,一栋破旧的两层楼。“最开始只有一层,但民警们没地方住,就在上面加盖了一层。”李敏说。
20年前,李敏大学毕业,来到西藏。“当时知道西藏苦,但没想到这么苦。”他指着远处的西巴霞曲河说,以前所里没有自来水,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绕过田埂去打水。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结冰期从10月到来年的三四月,“得凿开冰取水,洗脸的水还带着冰碴子”。
苦,不仅在于办公生活条件的艰苦,更在于工作的辛苦。这里属于牧区,村民最远的放牧点在海拔5600米的山上。日常入户走访,有时候走访一户就得一天。李敏介绍:“现在是虫草采挖季,前几天我们到山上的虫草采挖点开展安全宣传,遇到大雪。五六月山上下大雪是常有的事儿。”
2022年,热荣乡派出所搬进了新的办公楼。在派出所大门口右侧的接待大厅,李敏细数着新添置的设备——制氧机、空调等。“我们的办公环境大大改善了,现在大家都能安心留在这儿。”李敏说。
“95后”民警洛桑晋巴,2018年从警校毕业后来到热荣乡派出所,去年和辖区加岭村的一个姑娘喜结良缘,真正在这里安了家。
李敏告诉记者,热荣乡派出所有11名民警、1名辅警,只有1人是隆子县当地人,最年轻的才24岁。他们以所为家,把辖区百姓当亲人。
一路采访,每到一处采访结束时,民警们都习惯说一句:“扎西德勒”。这样的祝福,也是他们对百姓的承诺。(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付静 刘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