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白冬
小班化教学历史学科实践要立足红色文化与地方资源,以价值引领为主线,构建“三维联动”实践体系,为育人模式改革提供范式。
从理念到场域,建构价值内化的实践活动体系
基于小班化“关注个体、精准赋能”特质,构建“一核三体四维”活动体系,通过“寻找定位、感悟传承、输出盈溢”三体育人循环,实现价值分层内化。
创新教学模式激活价值感知。依托四级联动机制,挖掘历史教材价值要素,建立“红色基因+学科内核”资源库,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与“四史”教育融入课堂。如“抗联精神寻踪”主题活动,以4至6人小组分配“史料考证”“故事演绎”等个性化任务,使学生在协作中完成从知识到价值认同的转化。
拓展实践场域深化价值传承。以“课堂—学校—社会”三级场域联动为路径,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构建“校内+校外”立体网络。校内设“历史文化研习角”,通过分组开展情景剧创编、家书诵读等微活动,保障全员表达;校外依托东北烈士馆、抗联遗址等基地,以“一对一导师制”指导生存环境考察、场景还原分析等任务,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家国情怀,形成“认知—体验—认同”育人链条。
搭建输出平台实现价值外化。通过历史论坛、演讲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价值输出舞台。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差异化任务:语言能力强者参与演讲,逻辑突出者主持论坛,动手能力强者负责展板设计。这种个性化设计保障全员参与,形成“输入—内化—输出”闭环,使价值引领落地生根。
从国家到校本,构建价值引领的三级课程体系
课程是价值引领的载体,小班化优势在于通过精细化设计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深度融合,构建以价值引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升华。
以跨学科实践激活国家课程价值。立足课标研发跨学科实践活动,将价值引领融入教学环节。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设计“红色精神谱系梳理”,联动语文、美术开展文学赏析与海报设计。小班化通过分组研讨、个别指导,确保价值目标精准落实。
以地方课程厚植区域文化价值。深挖地域资源,开发“抗联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地方课程,形成特色价值图谱。“抗联文化”课程基于杜威“做中学”理论,将学生分为考证、研讨、创编三组,每组配1名导师,通过走访老战士、整理史料、创编剧本等任务,让学生在解码地域文化中建立家国情怀,实现价值引领与区域文化融合。
以校本课程培育个性发展价值。以项目化活动为蓝本开发校本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设计“红色研学日志”“家乡文化代言人”等课程,采用“导师带徒”模式,师生共定主题、设方案、评成果。实践中,学生自主研究红色遗址、非遗技艺并展示报告,既尊重个性差异,又让价值引领呈现多样形态,实现共性与个性统一。
从评估到进阶,创新价值达成的评价育人体系
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保障达成。结合小班化特点,采用“即时+阶段”“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模式。课堂中教师通过观察、点评给予即时反馈;阶段总结中组织自评互评,结合家长对学生红色文化传播、公益参与的记录,形成立体画像,让学生在多主体反馈中深化对价值标准的理解。
建立个性化改进机制促进进阶。基于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建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升”闭环。教师通过一对一交流,帮助学生分析优劣,使学生明确方向,感受价值引领温度,实现从“知道”到“做到”再到“做好”的进阶。
小班化教学通过精准供给实现价值认同与素养协同发展。未来需深化融合机制,持续探索课程与评价创新,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本文系2025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域抗联红色资源的课程化研究与应用实践》(项目编号:ZJB1425195)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