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近日,五大连池市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村民与村委会长达数年的债务纠纷,这场始于指尖的法律求助,在法院“上门行动”中得到破解。
线上叩门,30余位村民的集体愁云。“法官,村里欠的材料款拖了五年了!”“当年垫付的费用一直没结清,小程序上真能立案吗?”五大连池市人民法院“龙法和”小程序里近期不断弹出类似问题,诉求高度一致,均为追讨村委会拖欠款项,涉及劳务报酬、工程垫资等方面。
线下接力,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法院梳理案情后认为,该纠纷涉及人数多,如进入诉讼程序,会增加村民的诉讼成本,耗费时间和精力,还会给审判带来压力,决定派出调解团队与村民及村委会沟通,采用“先行调解+上门服务”模式,将调解工作搬到田间地头。
案结事了,情理法交融化心结。调解中,30余位村民纷纷诉说自己的债权,村干部也是满脸无奈解释:“村里也想还钱,但村集体经济实在太弱。”调解团队一方面安抚村民情绪,倾听诉求,查看证据,从情理法引导村民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向村委会释明拖欠债务的法律后果。经调解,村委会对32笔债务当场确认并签订还款协议,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至此,30多位村民的债权得以实现。(杨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