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不仅要在实体空间付出情绪劳动,还要在网络空间随时在线,时刻对同事和客户保持热情微笑……”近日,有劳动者吐槽情绪劳动带来的内耗和困扰。在社交媒体上,“上班的累是来自情绪劳动而不是工作本身”“为什么说情绪劳动是最累人的”等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有专家表示,企业内部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劳动,让工作回归工作本身;社会、企业也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技术赋能等方式,对于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给予更多支持。(见7月28日《工人日报》)
情绪劳动大多是指为了让组织、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常常被忽视的劳动。无论企业营销还是其他服务行业,只要与人打交道,情绪劳动就不可或缺。比如,不少职业要求“露八颗牙齿”式微笑,虽然有的人笑容有些僵硬,可总能给对方一些愉悦感。人是情感动物,笑容自然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而,在服务行业,微笑服务、有问必答等,就成了从业者的必然要求。
作为情绪和表情的付出,情绪劳动同样会有与体力劳动相似的“疲惫”。一旦“过劳”,就可能给劳动者带来各种影响,精神处于“亚健康”状态。有报道显示,一些销售员为了业绩而长年为客户“花式”提供情绪价值,默默咽下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患上中度抑郁等心理疾病。显然,时刻保持微笑、情绪饱满,这类过度情绪劳动会给很多劳动者带来困扰和侵害,让人身心俱疲。
看见并重视过度情绪劳动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引发的连锁反应,劳动者要适时找到情绪出口进行自我调适,并及时给自己补充“情绪能量”,或通过体育娱乐等活动来减压,尽可能的消解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情绪劳动的价值尤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基本的回报。用人单位应适度减轻情绪劳动的负担,企业内部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内卷”,让工作回归纯粹。同时,不妨采用精神补偿或者物质奖励等方式,对情绪劳动给予积极回应。比如,河南一家超市为员工设立了10天“不开心假”;江苏一家企业则设立“情绪假”,员工每月可以申请1天无理由带薪休假;还有的企业推出“委屈奖”进行情绪劳动补偿……
现实中的各类有益的做法值得推广借鉴,用人单位也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将其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人性化的制度安排为情绪劳动埋单、补偿,才能答好“人力资源”的考题。
上一篇: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