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促进实现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为劳动者带来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关乎个人价值实现与家庭幸福,更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大局与民族复兴伟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重点在于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三个“适配度”——学生专业素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学生创新思维与时代发展的适配度、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期盼的适配度,通过精准对接“适配度”,增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竞争力”。
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与产业需求适配度,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揭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要让专业素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助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其一,构建“区域产业-专业集群”动态响应机制。高校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紧扣区域特色产业布局,建立专业设置预警体系;同时主动对接职业标准,将产业前沿技术、岗位核心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协同共进。其二,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实体化运行。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室,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技术难题转化为鲜活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掌握核心技能,实现“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其三,强化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战属性”。推动实习从“打卡式”向“合作式”转变,让学生在实战中感知岗位要求,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安排学生深度参与项目研发、生产运营,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与时代发展适配度,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引擎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技术加速突破,催生出元宇宙、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对人才的创新思维与跨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要让创新思维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助力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其一,重构教育内容与方式,培育“破界”能力。在新工科建设中,推动机械工程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开设“智能装备设计”等课程;在新农科建设中,整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设立“智慧农业”专业方向,以跨域知识体系支撑创新实践。其二,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跨学院选课、联合课题攻关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培养系统思维。其三,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通过国际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项目,让学生了解全球产业格局与技术趋势,提升跨文化协作能力与国际视野,为学生在全球化职场中找准定位、实现高质量就业筑牢基础。
提升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社会期盼适配度,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保障
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联,高校应鼓励学生将个人职业选择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价值追求。其一,搭建“实践感知+价值引领”培育平台。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重点工程现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与驻村书记、产业带头人面对面交流,直观感受基层发展广阔天地;邀请大国工匠、青年科技先锋进校园分享奋斗历程,让学生在榜样感召中领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其二,完善“政策激励+服务保障”引导机制。加大对基层就业、创新创业的政策宣讲力度,落实好学费补偿、职称评定倾斜等支持政策;建立“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结合学生专业特长精准推荐重点领域岗位,破除“唯稳定”“唯薪资”等择业局限,鼓励毕业生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找准人生坐标。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上一篇:科技馆里的科学课
下一篇:具有超越主客体二分的媒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