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及旭
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展模式,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其核心体现为从政府单一主导转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有效协作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既能打破治理壁垒,释放基层治理创新活力,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又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群众参与感与获得感,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筑牢根基。探索系统化的多元主体协同策略,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的理论深化,更对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筑牢协同根基,强化价值引领与制度保障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需要以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协同治理定向领航,以完善的制度为协同实践保驾护航,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筑牢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基层的根基。
在价值引领方面,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积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智慧中深厚的“和合”理念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系统化的宣传教育、生动的典型示范与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间广泛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识,以此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与向心力。
在制度保障方面,需完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清晰界定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边界与行为规范,为各方有序参与、有效协作提供坚实的法治框架与明确的权益保障。
畅通互动渠道,创新协同平台与运行机制
良好的互动渠道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创新协同平台,推动治理平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首先要建设集信息发布、民意征集、在线协商、公共服务和效能监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治理平台,如“社区通”“智慧治理App”等,切实打破时空限制,显著降低参与门槛,全面提升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使数字技术成为连接多元主体的无形桥梁。其次,完善传统的线下互动平台,如深化拓展“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邻里中心”“社工站”等实体阵地的枢纽功能与服务内涵,将其系统整合并升级打造为集政策宣传解读、精准服务供给、常态协商议事、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治理综合体”,使之成为凝聚多元主体的坚实物理支点。
此外,为了更好地确保多元主体的有效协同,还应为线上与线下平台建立清晰、高效、可操作的操作规程与联动流程。一方面,线上平台建立“诉求提交—智能分类—限期响应—结果反馈—满意度评价”的标准化闭环。居民组织通过App提交诉求后,系统基于预设规则(事项性质、涉及范围、紧急程度)自动进行“三事分流”判定:属“大事”的,自动转派至对应政府部门主责系统,启动“吹哨报到”流程;属“小事”的,推送至社区议事平台,由社区党组织召集相关方限时协商;属“私事”的,引导至自助服务模块或推荐专业调解资源。所有事项均明确责任主体与处理时限,关键节点信息实时推送,用户在线评价触发未达标事项督办。另一方面,线下实体站点(如邻里中心)实行“定期+预约”议事制。固定“议事日”由网格员提前公示议程,临时议题可线上预约或现场登记。议事采用结构化流程(动议—讨论—修正—表决),确保赋权充分、过程有序。决议明确执行主体、资源、时限,线上线下同步公示进展。网格员“组团”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即时通过移动端上报线上平台进入处理流程。
深化协同潜能,激发主体活力与积累社会资本
激发主体活力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核心引擎。对于党委政府,需深化相关改革,向基层赋权增能减负,提升其统筹协调与精细化服务能力,并完善容错纠错与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对于企业,需通过政策引导(如税收优惠、评优评先倾斜)和平台搭建,鼓励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引入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环境治理等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对社会组织,要加大孵化培育、购买服务、资源链接和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其专业服务、资源整合与规范运作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协同治理的“生力军”。公民个体参与是协同治理的基石,需通过普及社区教育、开展议事能力培训、推广积分制管理、设立“时间银行”等方式,提升其参与意愿、规则意识和协商能力,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
深化协同潜能更需积累社会资本,即社区内部的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一是大力支持发展社区自组织、兴趣团体、志愿者队伍,鼓励邻里互助、楼栋自治,通过举办邻里节、社区文化体育等活动,营造守望相助、温情包容的社区氛围。二是积极倡导契约精神与诚信文化,完善社区公约、村规民约,培育基于规则和信任的合作基础。最终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深度嵌入、线上线下交融互动的社区关系网络,使信任与合作成为基层社会的润滑剂与粘合剂,为协同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实践的核心,其构建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强化价值引领与制度保障以奠定协同基石,创新协同平台与运行机制以打通互动脉络,激发主体活力与积累社会资本以深植协同潜能,方能构建起“一核多元、协商共治、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深化对这一治理范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将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至关重要的基层智慧与治理方案。
(作者系中共朝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上一篇:周叔屏:弃商从戎 赤胆忠魂
下一篇: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