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平安中国建设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平安是发展之基、民心所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状态,也是人们主观上的心理感受。滨州“心安城市”建设,是“外在安”与“内心宁”的双向奔赴。当城市的平安法治可知可感、就业创业各得其所、居住环境推窗见绿、身心健康触手可及,群众心底的踏实感便自然生长。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群众切身感受为标尺,将社会治理从“外在秩序维护”推向“内心价值认同”,关注群众“身边小事”“关键难事”“品质要事”,不断增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福祉,让群众“心安”更加有感。
要以“身边小事”培育情感联结。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指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修好小区楼道里的一盏灯、菜市场门口的一处缓坡,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是群众感知治理温度的“神经末梢”。当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老人不再“望楼却步”,当动态巴士覆盖全市学校商圈,当“利即办”可以实现诉求“扫码即办”,造成矛盾纠纷的因素就会大大减少。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下沉调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群众的“槽点”,建立“微实事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推出更多“小·灵·暖”的务实举措,把小事办到位。
要以“关键难事”检验治理成色。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就业、教育、看病、托育、养老等领域的问题,正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点。要精准识别,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攻坚靶向”,运用“解剖麻雀”方法,确保措施直击要害。坚持系统施策,“五安”工程明确了20个方面、136项具体措施,相关职能部门需强化要素协同,建立联动机制,打出“啃下硬骨头”的组合拳。同时,要敢于创新,突破思维禁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政企社多方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着力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牢“一排底线”。
要以“品质要事”涵养城市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从“平安稳定”到“心安神定”,都体现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层跃迁。2025年滨州市“心安城市”建设推进会议指出,要聚焦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优化安环境、法环境、业环境、绿环境、居环境、车环境、路环境、阅环境、医环境、心环境“十大环境”,在下一步工作中硬件与软件同步升级,服务与治理同步迭代,当下与未来同步谋划,以应对形势变化,回应群众关切,为高质量发展塑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做好民生实事也要把握原则,要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长期主义和系统思维、群众参与和科技赋能的协同性,不断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
以恒心守初心,用民生暖民心。民生工作不是简单的指标堆砌,而是饱含深情的责任担当。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用心办好每一件群众关心的事,用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承诺,在日复一日的为民服务中落地生根!
原标题:【滨州日报评论员文章】以群众感知坐标校准为民初心——三论深化“心安城市”建设,不断开创品质滨州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