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突然鼓了个包,摸着硬硬的,不疼不痒,是什么呀?”在关节外科门诊,经常有患者这样问。这个神秘的小包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腕关节常见“小毛病”——腱鞘囊肿。
一、什么是腱鞘囊肿?
想象一下,手腕活动时,肌腱如同灵活的绳索在光滑的管道(腱鞘)中穿梭。腱鞘囊肿,便是腱鞘或关节囊上鼓起的一个小小“水泡”。这个“水泡”里是透明、黏稠、富含黏蛋白的胶冻状囊液。它是一种良性囊性肿块,常见于手腕背侧,手掌侧、手指根部或足背也可能出现。
二、原因探秘:为何会“鼓包”?
这个小“鼓包”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劳损与摩擦的“信号”:反复的手腕活动、用力不当(如长期使用鼠标键盘、手工劳作、某些运动)是重要诱因。持续的机械刺激,可能导致腱鞘或关节囊局部薄弱,内部润滑液趁机“溜”出并聚集。
2.关节的“小故障”:手腕关节内部结构精妙,微小的损伤、韧带松弛或关节不稳,可能改变关节内压力,使关节液在薄弱点渗出并形成囊肿。
3.个体“易感性”:部分人群的结缔组织可能天生相对薄弱,更容易形成这类囊性结构。
三、识别它:临床表现
1.腱鞘囊肿的表现相对“低调”:手腕(尤其背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如豌豆或者葡萄般大小,可随时间变化(时大时小),用力按压感觉坚韧或有弹性。
2.常见病症——酸胀不适:多数情况下患者的患处会有轻微疼痛甚至不痛,但当囊肿较大或压迫到邻近神经(如桡神经浅支、尺神经腕背支或正中神经掌皮支等)时,就会引起手腕、手指的酸胀、麻木、无力或刺痛感。
3.影响活动:囊肿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时,可能限制手腕的背伸或屈曲幅度,影响抓握、支撑等日常动作。
4.“躲猫猫”特性:部分囊肿可能自发出现,也可能在手腕充分休息后变小甚至暂时消失(自发消退),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四、如何与腱鞘囊肿和平共处?
出现腕关节腱鞘囊肿,不必过度恐慌,科学的认知与管理可有效缓解。
1.观察与自检。
留心变化:新发现包块,先观察1—2周,注意其大小、硬度、有无疼痛以及对手功能的影响。可用手机拍照记录便于日后对比。
避免“暴力测试”:不要迷信民间“用硬物砸破”囊肿的方法,这极易造成周围组织损伤、感染甚至骨折。
2.调整习惯,减轻负担。
给手腕“减负”:审视日常活动,减少或避免引起手腕不适的动作,如长时间拧毛巾、提重物、过度使用鼠标键盘;工作中注意间歇休息。
优化姿势:使用电脑时保持手腕中立位(不向上翘起或向下过度弯曲),可考虑使用腕垫;抓握物品时,尽量让整个手掌和手指均匀受力,而非仅用指尖或手腕发力。
运动防护:进行羽毛球、网球、举重等需手腕发力的运动时,注意热身和动作规范,必要时佩戴专业护腕。
3.居家护理,适度休息。
当囊肿引起明显酸胀不适时,让手腕充分休息是首要措施,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腕部支具(护腕)限制活动,但要在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避免长期限制活动导致关节僵硬。
冷热敷缓解:急性期(囊肿突然增大、疼痛感明显)可尝试冷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数次)帮助消肿止痛。慢性期(仅感觉酸胀)可尝试温敷(温度不超过40℃)促进局部循环。观察自身反应,如不适感加重则停止。
轻柔活动: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轻柔地活动手腕(屈、伸、绕环),保持关节灵活度,避免僵硬。
4.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包块持续存在并增大,影响外观或心理。
出现持续或加重的疼痛、麻木、刺痛、无力,影响手部功能(如持物不稳、写字困难)。
手腕活动明显受限。囊肿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5.何时及如何进行干预、治疗?
穿刺抽吸:医生在严格消毒下,用针头抽出囊液,可能注入少量抗炎药物(如激素)。操作简便,创伤小,但复发率较高,适合不愿做手术或囊肿较小者。
手术治疗(囊肿切除术):在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外科医生完整切除患者囊肿囊壁及其蒂部(与关节囊或腱鞘相连的根部),以降低复发风险。术后需要短期制动(通常1—2周)和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
腕关节腱鞘囊肿虽是小问题,却也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防止腕关节腱鞘囊肿需要改变不良用手习惯,留心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旦得了腱鞘囊肿,不要过度焦虑,避免盲目处理,及时寻求专业关节外科或手外科医生的帮助,守护手腕灵活与健康。
(作者系河池市人民医院主管护师)
下一篇:手足口病不可怕,科学防控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