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闽江学院支教服务队7年的坚守超越了简单的教育帮扶范畴,它既是一场用青春书写的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在城乡文化互动中极具价值的探索。
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这支队伍的持续性服务有效破解了乡村教育帮扶中常见的“短期化、碎片化”困局。累计800余课时的投入、700余名孩子的成长轨迹,其核心在于“在地化”的用心投入。支教服务队不仅传授知识,更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专业优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纽带,引导留守儿童在非遗体验等活动中触摸文化根脉。这种“文化浸润”式教育,其影响力远胜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支教队员记录下的点滴变化,如小文从怯懦走向开朗、锜宇宸连续三年坚守“暑期之约”、黄鑫源从“被照亮者”蜕变为“发光者”,正是这种实践深层价值——“双向滋养”的有力印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青年学子深化了对国情的理解,孩子们在持续的陪伴与认可中建立起宝贵的自信,这种互动也在悄然弥合着城乡间的认知鸿沟。这种“高校-地方”协同共生的模式,让大学生社会实践从“阶段性活动”升华为“成长型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坚实、持久的青春动能。
赖林冬(福建省科技咨询协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大学生社会实践促使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不仅帮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更通过价值传递、能力提升和资源整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成就、社会贡献乃至人生方向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庄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