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800多人伤亡换取5000多人突围,你是否敢于成为那1/800?
1941年11月30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0旅团及周边各据点日伪军5000余人,对位于临沂的大青山地区进行“清剿”。当时,抗大一分校及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八路军115师机关等近6000名非战斗人员不慎落入包围圈。危急时刻,装备劣质武器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队300多人及分属不同单位的两个警卫连,成为突围的唯一希望。
邱明 高松 赵彦辰 临沂报道
非战斗人员被包围
大青山坐落在蒙山东麓,虽然海拔只有686米,但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是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的最高峰。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1941年初,日伪军5万余人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实行长达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敌之合围被粉碎后,抗大一分校于当年11月29日奉命返回大青山地区,重新开学。同时,八路军115师准备于绿门山一带打击日军。为保证机关安全,命令非战斗人员也向大青山地区转移。当晚,抗大一分校各单位相继转移到蒙山东部的大青山一带。日军得知情况后,连夜调集独立混成第10旅团及周边十多个据点的日伪军共计5000余人,准备对大青山地区分进合击。
由于八路军115师师部、山东分局机关事先不了解这一新敌情,当夜又将师部后勤机关、山东分局机关、省战工会、省群众团体、省抗敌协会等2000多名非武装人员转移至大青山一带,误入了敌人对抗大一分校的包围圈。
30日早晨,驻东梭庄一带的山东分局、115师机关的警卫连首先与敌军接火。接到军情报告,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判断机关人员已陷入包围圈,立即把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和省抗敌同志协会的警卫分队集合起来,迅速占领附近高地掩护部队向西突围。随后,在五道沟地区与日寇发生了激烈战斗。
驻蛤蟆石沟一带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队哨兵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全校只有五大队的二、三中队共300多人是军事专业且有少量用于训练的“老套筒”步枪,枪声响起的那一刻,他们从学员转变为担负安全重任的作战力量。
惨烈伤亡撕开突破口
在五道沟地区,日伪军越来越多,包围圈越来越小,火力越来越猛,整个五道沟及其下面的獾子沟几乎成为一片火海。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115师师部机关后撤人员几乎无不挂彩,女同志、炊事员、饲养员等也不避枪弹,同日军扭打成片。
抗大一分校面对的形势也很紧迫,大青山二号高地上的争夺战正激烈地进行着,到处是枪炮声、喊杀声。校长周纯全意识到,二号高地若失守,三号高地即成为决定全校人员生死存亡的唯一屏障。他严肃命令:“要死守三号高地!没我的命令不准撤离!”二号高地几经争夺,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五大队历经反复拼杀,伤亡惨重,少得可怜的子弹、手榴弹也将消耗殆尽。战场形势万分危急!近6000人命悬一线!
“我们保卫的可是山东根据地核心力量!”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政委李培南、训练部长袁也烈、副部长阎捷三一致决定向西蒙山突围。周纯全命令阎捷三带警卫连开路,山东分局警卫连也归阎捷三指挥。
阎捷三指挥警卫连开路,潮水般的人群紧紧跟进。到达对面山坡时,他又命令警卫连成梯次队形,向敌人猛烈射击。占据有利地形、兵力优势的敌军在勇猛攻势面前,纷纷向两翼溃散,敌防线终于被撕开一个口子。
就在向西打开突破口时,三号高地来人报告伤亡很大、子弹都打光,请求增援!周校长严厉地说:“对你们大队长说,无力增援,三号高地要死拼,人与阵地共存亡!我马上就过去!”周纯全到达山头时,这里已进入恶战状态。当看到向西突围的人群被日军机枪火力压制,负伤幸存的人又抱着已经没有子弹的步枪、捡起石块,义无反顾地冲向日军,吸引火力掩护突围,两个中队的学员大都壮烈牺牲。
残阳如血,青山碧透。傍晚时分,在付出伤亡800多人的代价后,突围而出的人员经过紫荆关以南地区,冲上西蒙山,陆续向塔山地区合流,大青山突围战胜利结束。这也成为沂蒙军民反“扫荡”中最为惨烈悲壮的一战。时任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省战工会主任的黎玉曾说:“大青山突围是山东战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
鲜血与生命换来胜利
大青山突围战以小部的惨烈牺牲,换取大部5000余人的胜利突围,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山东抗日首脑机关的阴谋,保存了大批抗日有生力量。
突围途中,山东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双腿负重伤,4名随身人员有3人已牺牲,只剩下19岁的警卫员吴开玉。围追的敌人越来越近,吴开玉要背着陈明突围,陈明坚决不从,他对吴开玉说:“我身负重伤,不能走了,你赶快走,不要管我,多活一个是一个。”吴开玉大哭,绝不离开。陈明严厉命令他:“这是战场,你要服从命令!”吴开玉只好含泪离开。日军一层层围了上来。等日军逼近时,陈明连开3枪,在击毙3名日军后,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国。
收敛烈士遗体的当地群众,还发现一名身着八路军军装的外国人。他就是波兰籍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原本希伯被安排在第一批突围队伍里先走,但他不肯。第二批队伍开始突围时,他又要求战斗到底,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批队伍。此时,敌人已经从四面八方压了过来。尽管掩护突围的指战员手持数量不多且性能落后的武器打退敌人多次猖狂进攻,但突围队伍伤亡很大,边突围边反击的希伯和随行翻译、警卫都倒在血泊中。希伯满腔怒火,从牺牲者身边再次捡起枪,猛烈射击敌人,最终献出宝贵生命,时年仅44岁。
掩护大部队突围中,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打得异常艰苦。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带领40多名学员,坚守高地,与敌人英勇拼杀。机枪手牺牲后,邱则民抱起轻机枪,立即向敌人扫射。弹尽后,他砸毁机枪,跳崖殉国。程克和最后的17名学员与敌人激战一天,粒米滴水未进,弹尽后用枪托和石块与敌人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