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去年12月,法国海军憋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动作——“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浩浩荡荡出发,开启了为期5个月的“克莱蒙梭2025”印太部署。这条路线很有看点:从地中海出发,过红海、穿印度洋,绕到南海转一圈,再原路返回。
按法国人的说法,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航母首次正经八百地跑到太平洋刷存在感。今年4月25日,戴高乐号完成任务回港,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结果最近一场研讨会突然把“中法海军南海没冲突”当成重点话题,倒引出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
根据法国《海军新闻》(Naval News)的报道,在这场以印太战略为主题的私人活动中,包括一名海军上将在内的法国军官们,像说故事似的抖出了不少部署期间的“内幕”。比如他们提到,整个航行过程中,法国舰队和区域内多国搞了联合演习,和美军、日本自卫队的互动尤其频繁;
又比如戴高乐号的预警机、阵风M舰载机每天都要起降,保持“随时能战”的状态;甚至连后勤补给的细节都没落下——说航母上的水兵每天能吃到法式长棍和奶酪,“战斗力全靠胃”。
但最被反复强调的,还是和中国有关的部分,尤其提到在南海的经历,他们说得很生动:刚进入吕宋海峡,就有一艘中国海军054A型护卫舰远远跟着,像是“欢迎”又像是“监视”。他们还数了数,在一个相当于地中海四分之三大小的海域里,有大约30至40艘中国军舰在活动。
在谈及“为何没有在南海与中国海军发生冲突”的问题时,一名法国海军军官声称,之所以没有与中国海军发生冲突,那是因为“戴高乐”航母打击群所代表的强大实力。在他们看来,由于“戴高乐”航母的强大威慑力,中国海军才不敢南海轻举妄动。
可还没等掌声热乎起来,另一位法国军官大概也觉得这牛皮吹得有点大,赶紧出来打圆场。这位军官给出了个更“委婉”的解释,说中国海军之所以没公开反应,可能是想“让法国的存在变得隐形”,也就是故意保持低调,不给法国人炒作的机会。
他还加了一句,说中国对美国海军的态度可能就不一样了,言外之意是中国对法国“温柔”点,对美国可没这么客气。
这话听着怎么都有点像是给自己找台阶下,既想保住“戴高乐”号的威慑力这张面子,又怕说得太满被打脸。可这解释站得住脚吗?中国海军真是被“戴高乐”号的实力震住了,还是压根没把它当回事?
翻一下“克莱蒙梭2025”的航行轨迹就明白——戴高乐号进南海后,基本沿着菲律宾群岛西侧、马来西亚东侧的外围转了个圈,连南海腹地都没敢进去,更别说闯台湾海峡这种“高风险动作”了。转完圈就顺着菲律宾南下,直奔印度尼西亚而去。
再说说戴高乐号本身的实力。这航母看着是核动力,实际毛病不少:反应堆用的是核潜艇的核堆,功率不够,最高航速只有27节,比常规动力航母还慢;甲板长度不够,弹射器只能勉强弹射阵风M舰载机,要是换成更重的飞机根本玩不转;舰载机数量也可怜,最多也就带30架阵风M,和美国尼米兹级的70多架差了一倍不止。
更尴尬的是,“戴高乐”号这些年也总是接连出故障:2018年大修,2021年又因为核反应堆问题趴窝,真正能出海执行任务的时间少得可怜。就这状态,说它能在中国海军面前“展示强大威慑”,多少有点自欺欺人。
那中国海军为啥没“找法国麻烦”?答案其实很简单:犯不着。南海是中国的家门口,咱们的055大驱、山东舰航母编队、岸基航空兵早就织起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别说法国一艘戴高乐号,就算来个两三个美国航母打击群,咱们也能从容应对。
至于法国军官说的“中国对法国和美国态度不同”,倒也算说对了一半。中国对美国航母确实更重视——毕竟美国这些年在南海搞“航行自由”秀,派军舰军机抵近侦察,是地区和平的最大搅局者,自然得重点盯着。但对法国,咱们的态度更像“看客”:你要来刷存在感,只要不越界,权当是“远洋训练”;你要搞联合演习,只要不针对中国,权当是“正常军事交流”。
说白了,中国海军的注意力从来都放在真正的威胁上,而不是诸如法国这种“打酱油”的角色。
可以说,法国人现在声称“戴高乐号镇住了中国海军”,但现实是:中国海军的视线,从来就没在这艘“问题航母”上多停留哪怕一秒。真正让某些国家“不敢轻举妄动”的,从来不是哪艘航母的“强大实力”,而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是中国海军日益增长的防卫能力,是中国与地区国家共同构建的和平发展大局。
所以,下次再听见法国人说“戴高乐号让中国不敢动”,不妨回一句:“您那航母要是真有这本事,怎么连南海腹地都不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