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刚刚过去的7月26日,台湾举行了备受关注的“大罢免”投票。
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第一、第二联署阶段气势如虹的民进党在最终投票时遭遇惨败,面临罢免危机的24位国民党民意代表全部获留任,连停职中的新竹市长高虹安也得到选民支持。
先前岛内舆论有预计成功罢免6席的,有预计成功罢免10席的,还有说1至2席的,但“零封”民进党的预测极少出现。
星期六下午开票后,国民党方面喜极而泣,认为“沉默的大多数”站在了自己一边;民进党人士则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赖清德嘴硬道“不是某一方的胜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败”。
“大罢免”自今年2月份提出以来始终是岛内最重要的政治话题,经此一战,赖清德声望遭重创,其扭转立法机构少数党劣势的幻想彻底破灭,不排除接下来民进党执政团队做大改组。
而作为胜利方,国民党很有可能顺势开启党主席交棒,假如权力能从现任党主席朱立伦平稳过渡至2028年呼声最高的台中市长卢秀燕,对蓝营接下来的选情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分几个维度聊聊这场“大罢免”闹剧。
1、
罢免案是岛内选举制度里的一项漏洞,根据台湾《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规定,罢免成功需要同时符合两项条件:
a)有效同意票数多于不同意票数;
b)同意票数达原选举区选举人(选民)总数四分之一(25%)以上。
民主就是简单的“多数决”,第一项条件显然没问题,这里面关键的bug是第二条——同意票达到四分之一以上。
罢免不同于正常选举,后者虽然我们也经常说“比烂”“矬子里拔将军”,但毕竟是一个竞争选优的过程,选民投票是为了支持更喜欢的那个候选人。
而罢免主要拼仇恨值,投票率往往低于正常选举,选民只有特别讨厌某位已当选的政治人物时才会出来投票。
因此民进党在整个罢免期间的宣传策略就是“仇恨动员”,希望利用自己四分之一的铁杆支持者去罢免掉正常选举中二分之一多数胜出的国民党民意代表。
换句话说,国民党能否保住这24席民意代表的关键在于双方投票率,看谁能催出来更多的票。
最终开票结果显示,在大量焦点选区投票率近六成的情况下,国民党完胜了民进党。
以新北市民意代表叶元之为例,他2024年当选时仅仅赢了民进党候选人2293票,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被罢免的蓝营民代,而此次开出的“不同意票”和“同意票”差距还高于2024年。
这充分证明了民进党执政一年多来的人心向背,以及国民党支持者的强烈危机感。
选前国民党进行最后动员。C位为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朱两侧为台中市长卢秀燕和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再往外是台北市长蒋万安和新北市长侯友宜。这里面朱立伦、韩国瑜、侯友宜先后选输了2016、2020、2024,蒋万安为台北市长第一任期,只有卢秀燕具备冲击2028的地位。
2、
尽管民进党当局是用所谓“公民团体”的马甲去推动“大罢免”,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这次选举赖清德是出了全力的。
既然轰轰烈烈搞这样一场活动,赖当局内部必然做过评估,至少不会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贸然发起。
那他们到底失算了哪些因素呢?
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一下。
众所周知,岛内绿营基本盘已大过蓝营,而这次遭罢免威胁的24名民意代表全部来自国民党,假如蓝绿直接PK,国民党劣势很大。
之所以能实现“零封”民进党的奇迹,从票源上分析只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民进党内部不团结,英派等力量担心赖清德无限做大,所以动员投票不积极,出工不出力,有些支持者干脆弃票。
第二、柯文哲的支持者们出来挺国民党,以“蓝白VS绿”的“6:4”优势压倒了民进党。
综合来看,两种因素都存在。
据岛媒报道,即使在民进党基本盘大于国民党的台东等选区,不支持罢免的票数也一直高于支持罢免的票数;在开票之夜民进党举行的造势活动上,则是人数稀少,气氛低迷。
另一方面,尽管没有牵扯到民众党民意代表(均为不分区民意代表,无法提罢免案),但在柯文哲身陷囹圄的情况下,白营支持者显然有唇亡齿寒的感觉。
假如此次让赖清德赢下台立法机构多数席次,其对于在野两党的追杀势必变本加厉,再无任何顾忌。
被押入看守所的柯文哲。经过这一轮司法攻讦和大罢免,岛内的政治生态再次恶化,绿营与蓝白之间已无任何妥协之空间。
3、
放眼全球选举,中国台湾省的这种制度可谓极其罕见。
在2024年台湾省地方选举中,赖清德只拿下四成票,有六成选民投了国民党和民众党候选人,但因为岛内选举制度设计的问题,使得民进党凭借四成铁绿票继续执政,遗祸至今。
设想一下,假如采用英国、日本、德国等内阁制模式,那么民进党作为未过半数的第一大党只是拿下“优先组阁权”,在选后蓝白阵营整合的前提下,赖将面临组阁失败的困境,最终结果会是蓝白阵营联合执政。
而在主流总统制模式下,其制度设计层面就竭力避免了“三咖督”分裂让少数党执政的情况。
比如美国,所谓选举人票制其实就是“刚性两党制”,因为初出茅庐的第三党几乎没有可能在赢者通吃的情况下取得战果——哪怕在一个州获胜。
再比如法国,法国大选采取“两轮投票制”,第一轮形形色色的政党可以尽情地抢夺地盘,但到了第二轮还是只有两强对决。
我们不妨虚构一种极端场景,如果法国大选第一轮共有十个政党参与,排名第一的政党凭借11%选票惊险获胜,请问这样的候选人具备当总统的民意基础吗?
2022年4月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中,马克龙和勒庞分别以27.84%和23.15%的得票率进入第二轮。在首轮没有候选人过半数的情况下,通常需要追加第二轮投票确认,才能赋予合法性。
4、
赖清德凭借制度漏洞上台后,由于立法机构被国民党和民众党联合掌控,使得民进党在预算、立法等各个层面不断受挫。
正常情况下,这时执政党应主动跟在野党进行商议,充分发挥妥协的艺术,在某些议题上满足在野阵营的诉求——这是非完全执政情况下的常态。
然而近些年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政治极化现象,政客们习惯于用极端理念去吸引选民,遇到事情往往寸步不让,坚持走硬碰硬路线。
以韩国为例,由于执政党和在野党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尹锡悦不惜发动戒严来拼死一搏。
再以美国为例,假如共和党2026年输掉中期选举、国会被民主党掌控,可以想象会给特朗普施加多大阻力。
蔡执政八年间,民进党为完全执政状态,同时掌握行政部门和立法机构,因此并未遭到太多制衡。
赖上台后,尽管丢掉了立法机构,但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秉持坚决不向在野阵营妥协的立场,动用检调抓捕等方式恐吓国民党和民众党,想竭力维系过去八年的全面执政模式。
展望未来,“大罢免”失利不会让赖清德回头是岸,只会让他更加把岛内政治往“斗”的路线上引,直到四崩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