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和周宁县两篇老旧小区改造的报道,呈现了山区县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前者聚焦硬件改造,后者突出机制创新,共同勾勒出老旧小区从“忧居”到“优居”的华丽转身。
清流县的实践告诉我们,老旧小区改造首先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基础设施问题。6032万元投资、42.46万平方米改造面积,这些数字背后是政府对民生诉求的积极回应。从雨污分流到透水砖铺设,从监控安装到无障碍设施建设,这种“绣花功夫”式的改造,让近30年的老小区重焕新颜,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周宁县的探索则表明,通过组建红色业委会、建立“1+3+N”治理机制,创新“自治物业”管理模式,可以破解老旧小区“没人管”“管不好”的治理难题。“红管家”不仅管出了整洁环境,更管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多元共治的模式,为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这两个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老旧小区改造要擦亮“面子”,更要夯实“里子”。硬件改造是前提,机制创新是关键,群众满意是标准。当政府投入与居民参与形成合力,当基础设施改善与治理能力提升同步推进,老旧小区才能真正实现从“有所居”到“宜居”的跨越。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清流和周宁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问题导向、尊重群众意愿、创新治理方式,再老的小区也能焕发新生,再难的治理课题也能找到答案。这不仅是老旧小区更新的案例,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编者
上一篇:福州的荔枝
下一篇:河北阜平强降雨已致2死2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