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原标题: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落地,阳山住基村加速转型蝶变中——
深度重塑运河畔“田园乡居”图
大暑节气到来时,试验田里水稻已长到30厘米高,阳山住基村党总支书记陈志健顶着烈日来到田头,跟村里合作种粮的无锡粮食集团相关专业人员一起,商讨田间管理办法。这块千亩连片的农田将成为这个传统渔业村转型发展的亮点。“这里地势低洼,不宜种植桃树,村里根据市政府确定的村庄规划,发展成片的特色淡水养殖,并同步建设景村融合发展村、水乡桃源宜居村,推进全村现代农业体系重塑。”陈志健说。
紧挨着住基村西边的锡溧运河里,过往的运输船只就像一辆辆货车驶过。这个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2173人的河畔村庄,如何利用原有资源、嫁接新兴项目,加快推动“效果图”变成“实景图”?记者走上田头,踏看住基村书写的“重塑文章”。
河滩地变身 结缘农业综合体
30多岁的李冰是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博士,也是住基村的“名誉村长”。他带着6人项目组驻村,除了建设无锡唯一的国家级“太湖三白”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中心,还给村里的养殖户带来了科技指导。“从太湖畔到运河畔,开车时常要40多分钟,一年多来,大家都习惯了这条25公里长的科研合作之路。”李冰说。住基村有传统养鱼的产业基础,沿锡溧运河的地块地势低洼,现在的稻田是从过去的河滩地改造而来,每年都是防汛的重点区域。“除了传统的种桃和养鱼,位置偏远的住基村没有发展的资源。”在村里扎根多年的陈志健深知这个实情。
站在运河边的田埂上向不远处看去,新建成的研究中心黑瓦白墙,200多个排列整齐的高标准家系选育池十分显眼,来自长江和太湖的多个鱼种已经在此“安家落户”。村里不少养鱼户都喜欢来这里“打卡”观摩,“科学养鱼育种,是咱们这个偏远渔村非常需要的。”养鱼户老陈说。这个投资1.2亿元的科研基地,规划总面积400多亩,重点打造现代种业提升研究、“太湖三白”种质资源创新中心、渔农综合种养、绿色智能养殖四大内容。“除了太湖鱼种,还延伸到长江中下游现代水产种业的研究内容。”李冰说。
前不久,无锡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阳山镇)与无锡粮食集团牵手,签约打造“无锡粮食集团・中萃有稻阳山粮食种植基地”,共同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这里将打造‘阳山火山岩大米’品牌和米桃农商旅文化融合发展项目。”陈志健拿出村里的最新规划图说,运河边的A地块已开启农文旅项目可行性研究,将着力打造水稻种植示范区、稻米文化展示区。而B地块将建设融合未来农业、未来生活、未来景观的农商旅一体化项目。“结合无锡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展新型的渔农旅产业,可以让土地增效、为村集体增收、让村民共富。”陈志健找上级相关部门及专业团队一起来策划,又找村民代表共同谋划,“虾田里”的渔农旅项目思路,迅速得到推进。“农耕体验、科普研学、亲子互动、露营集市等丰富活动,节假日每天吸引游客最多可达3000多人次,并每年带动全村水蜜桃、青鱼、桑葚等农副产品销售4000多万元,为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陈志健说。
“规划的千亩农业综合体以‘太湖三白’项目为核心,南部鱼苗繁育基地,东部智慧农场,西部‘虾田里’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建成。”陈志健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但要种好粮田,还要“嫁接”科技、产业等新元素,让农田“活”起来,形成“水中有鱼、田中有稻、岸上有景”的立体生态景观,成为渔农旅融合的示范项目。
高铁站“引路” 打造美丽“桃花源”
近日,阳山镇住基村住基上自然村入选第八批江苏省传统村落。“住基上和张庄2个自然村是全村重点规划的桃园人家宜居区,又邻近规划建设中的盐宜铁路无锡西站,寸土寸金之地迎来宜居发展新机遇。”陈志健说。
“抓住新机遇”这句话,在住基村深入人心。“承接距离村庄不到1公里的盐宜铁路太湖西站‘流量’,住基村的新机遇不能错过。”陈志健和村民开会时,大家形成共识。首当其冲的是丁庄路拐入住基路的改道工程。“涉及数十户村民的田地,大家一听说是‘接驳’铁路站,都积极‘让道’。”村干部感动地说。
“住基中心路作为村里的主干道,长约2000米,是村民卖桃、出村的必经之路。”之前,这条路常年负荷较重,导致路面坑洼不平、破损严重,成了百姓出行的“烦心事”。去年底,为打通农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村委把住基中心路修复提升工作摆上日程,多次召开会议征求村民意见,积极推动,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改造。“住基中心路提档升级工程总投资约650万元,通过对道路的绿化、美化、亮化改造,不断提升农村道路‘颜值’,也为百姓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住基村工作人员说,同时,位于住基中心路的公交站台和校车接送站点也完成升级出新。“现在柏油路直通家门口,我们卖桃也更加安全方便了。”村民杨震林指着家门口修复好的道路说。
今年同样完成道路提质的还有住基村尖岸上的入村村道。一条条乡间村道的贯通,为住基村水蜜桃产业的发展铺就致富之路,也为乡村振兴发展农文旅游融合产业带来无限生机。
走进张家旦自然村,沿着柏油路上的朵朵彩绘桃花一路向前,小河依村流过,在夕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白墙黛瓦的民居坐落齐整,村巷干净整洁,村民怡然自得,一派如诗如画的现实版“桃花源”美景。“张家旦浜全长700多米,多年来是村民日常洗刷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随着时代变迁,张家旦浜被废弃,河流两侧长满了杂草,偶尔还被倾倒垃圾,严重影响村庄环境。”村民张松海说。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河道清淤修复、两岸景观重建,张家旦浜重现昔日美景,并承担起周边300亩桃树灌溉的“重任”。
张家旦浜的蜕变,只是住基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住基村重点投入提升人居环境,以守住乡愁记忆为底色,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一幅草深蛙鸣、新旧融合的“田园乡居”图正在住基村徐徐展开。
村干部种菜 “爱心田”里致青春
走进住基村村委,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益米菜园”。1.5亩的菜田整齐划一,豆角、小青菜、秋葵等夏季时令菜分片种植,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天正值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是博译“当值”菜地,他挑起水桶,给菜园细心浇灌。“这片土地原本是村委旁老旧厂房改造后的闲置空地,经过精心规划,成为能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实惠的‘爱心菜园’。”陈志健说,全体村干部和志愿者排好“班”,利用业余的空闲时间轮流下地种菜,到收获时节,将新鲜的食材送往孤寡老人等需要帮助的家庭。据了解,自菜园开辟以来,住基村已送出超过300斤蔬菜,惠及10多户特殊家庭。暑假里,菜园也成了住基村青少年的耕读研学空间。
深耕农业,成了住基村以90后为主的村干部“接地气”的创意。“青春团队在田间磨砺,获得与百姓无障碍交流的常识。”陈志健说到这片菜园的“意外功能”时颇为兴奋。常年在田间地头劳动,80后的陈志健和许多年轻村干部都肤色黝黑。他带领大家做“农村创客”,“乡村振兴就要进一步抓住耕地这个关键,做好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文章。”住基村以绿色生态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作为突破口,探索渔稻混养的创新生态种养模式,就在一次次的耕作劳动中得到推进。看到村里的巨变,返乡青年戚盈盈等纷纷“洄游”创业就业,在耕作桃田的同时,发展电商产业,年销售数百万元。
站在生机勃勃的田边,陈志健对未来住基村蓝图娓娓道来。根据最新的空间结构规划,住基村将根植锡西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成为淡水养殖特色村、景村融合发展村、水乡桃源宜居村。“在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还将承接阳山旅游度假功能,打造优质农渔业的旅游特色产品,融入区域产业集群。”陈志健说,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踏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道路。(卞立群、裘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