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漳州市开展选派专业型干部挂钩服务民营企业活动,其中,市级选派27名、芗城区选派20名专业型干部,挂钩服务的企业包括食品工业、石油化工、文旅康养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5个500亿以上产业集群的代表性企业。
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其实并不罕见。按照传统做法,通常由各单位选派干部,再统一分配到不同企业。这种模式取得不错成效,但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较少考虑干部专业背景与企业实际需求是否匹配,非专业干部对企业运营缺乏深刻理解,导致政企沟通存在一定的专业鸿沟等。
此次,漳州市特别注重选派专业型干部挂钩服务民营企业。驻企期间,干部们架起政企“连心桥”,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并及时向主管部门反馈意见建议;传递“及时雨”,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帮助他们把握发展机遇;纾解“心头困”,深入一线准确掌握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助企纾困。
简而言之,此次选派专业型干部挂企活动,实现三个维度的创新突破:一是匹配精准化,专业对口;二是规模适度化,聚焦“9+5”产业中的代表性企业;三是目标实效化,许多选派干部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确保帮扶质量。比如,挂钩服务雅歌乐器(漳州)有限公司的是芗城区文化馆干部,其所学专业为音乐学;挂钩服务福建点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是芗城区委组织部干部,系网格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挂钩服务漳州市华龙饲料有限公司的是芗城区市监局干部,所学专业为生物医学工程等。
这种“滴灌”式精准挂钩服务,体现了从“求量”到“重质”的转变,取得良好成效。比如,市工信局产业协调融合科干部凭借其专业素养,把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企业动能。另外,挂钩干部在服务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时,不仅协助申报科技项目,更从技术创新、经济指标等多维度优化方案,彰显专业服务价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芗城区创新的“师带徒”模式,打破传统帮扶中的层级观念,构建起平等互学的政企新关系。多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挂钩服务干部都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既懂专业,又懂政策,对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帮助很大。”
从深层意义看,从“漫灌”变“滴灌”实现三重转变:干部角色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服务方式从“政策灌输”升级为“双向互动”;工作目标从“表面数据”转向“实质赋能”。这种转变与现代企业治理所强调的精准化、专业化、协同化理念高度契合。这类“小而美”的治理创新,能够以最小成本激发最大发展动能。
上一篇:“非必要不做PPT”应成为共识
下一篇:中国全球好感度持续攀升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