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江溪岸边,曾经的土堡、水井、巷子,都随着潺潺溪水,流进了百姓的记忆里。
那堡,那井,那巷……好多曾是记忆里的人与物,举目看似沧海桑田、人间烟火依旧,实则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早些年,大田县文江镇街所在地的房屋、马路、小巷,并没随着百年时光推移发生多少变化。改革开放后,整个文江镇街历经数番规划、建设,好多老街早已不复存在,仅留在老人的脑海里。
因江而兴,文江河岸成了群众的栖息之地。从镇街拐入小巷,移步至曾辉煌数百年的镇江堡,唯独留下的那段厚厚的破城墙,早已爬满各类植物,墙角下零星地块上种着蔬菜。
六旬老人陈汝洪告诉我,他的爷爷就在堡内盖了房子,自己打小就生活在镇江堡内,对城堡的风云春秋自是熟悉。据其回忆:当年,不到十亩之大的镇江堡,商铺林立,许多人借着文江的水运,从事粮食、盐、糖等货物的中转、贩卖,打铁店、米店、豆腐店、染布坊等,百姓生活所需的各类业态,在堡里应有尽有,这里便是当时大田全县的重要物流聚散地之一。
城堡厚厚的围墙上方,当年还开设了不少茶馆等休闲场所,品着酒水美食,与友人论古谈今,攀谈间又可看上一出堡内戏台上的好戏。遥想当年,人们在闲暇时光,左观堡内浓浓的集市烟火,右望堡外迷人的江景风光,好不惬意。
按当地人说,当年的堡内好比是北京的王府井、福州的东街口,邮局、医院、银行、客栈等一应俱全。当年其他地方的繁华,似乎在堡内都可找到相应的踪影。堡有四个大门,其中南门、西门、北门靠着河岸,也分别被称为上城门、下城门、水火门,唯有东门向着内侧。后来,那些漂亮的石条都被拆下,拿去修建河岸边的水利设施了。镇江堡从那时起,渐渐少了堡味。
堡外的码头,也是当地百姓摆渡的渡口,人流、物流都是从文江岸边往来。一些商户赚了钱,也看到了文江两岸的通达,便逐步朝上游的朱坂方向拓展。这十八巷均是沿着江边依次开发,每条巷子从江边一步步迈向山脚,巷子两侧所建民宅有序相连,不少民宅一楼便成了商铺,尤其是沿江民宅业态甚好。
因从山脚至岸边的距离并不长,十八巷子,巷巷相连,横向通道也得到合理设置,这片十八巷小区犹如众多井字相连,形如网格之状,俨然又是一个繁华的小集镇模样,当年的烟火味接近镇江堡。
如今的十八巷保存比较完整,但大多已没人居住,部分残破民宅已被整理成菜地。八旬老人陈斯七正在巷子的菜地上耕作,他的祖辈利用水运常年在文江、福州两地经商,发迹后,为了经商的便利,就近在岸边盖起了房子,既当商铺,又作住房。他从小看着十八巷的满满烟火气,又看着十八巷的没落沉寂。
岁月轮回,随着公路迅猛发展,文江溪的水运繁华逐渐褪去,镇江堡、十八巷的大好年华也走到了黄昏。曾经依托水运兴业的百姓大多改行。
行业兴衰,随势而行。正如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里唱的“有时起,有时落”。文江镇街至今还保存着宋元古渡口、明朝巡检司等多个历史遗迹,当前,镇里结合文江溪流域综合治理,正着力打造“古渡文江”这一品牌,力争再现当年古渡的多元文化与繁华景致,讲好昨天的古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