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7月26日讯 (记者 白莲)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在“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牵引下,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蒙紫麦2号”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转让给兴安盟源陆(内蒙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交金额90万元。这是内蒙古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政策后完成的首笔交易。
据悉,兴安盟源陆(内蒙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把“蒙紫麦2号”种到地里“试试水”,从播种时的土壤适配,到生长中的水肥管理,再到收获时的产量品质,全程直观检验“种子”表现,等麦子地装满粮仓,确认达到预期收益后,再分3次把许可费用支付给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作为“先使用后付费”首批试点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将通过“成果发布—意向承接—线上竞价—合同签订”的线上流程全程推进、高效完成此次交易。“‘蒙紫麦2号’作为优质面食专用黑小麦品种,蕴藏着广阔的市场潜力。未来,合作双方计划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产业链, 聚焦中高端健康食品市场,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业品牌,为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注入动力。”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处长凤英说。
“‘先使用后付费’打破传统政策壁垒,让企业不用再为没试过的技术不敢投而犯愁;叠加交易补贴等政策,又切实解决了企业想尝试却资金不足的难题,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不敢用、用不起’的难题,将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速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内蒙古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副处长魏宝说。
今年初,我区发布《内蒙古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工作指引》,通过“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引导区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试点单位探索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提升企业引入新技术积极性、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工作指引明确,交易双方可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支付许可费,并根据自治区技术许可成交量、成交金额等实际情况,对技术承接方按实际支付费用的25%给予补贴。
内蒙古将依托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创新机制,加快整合高校院所、科创服务平台等多方资源,全链条协同发力,积极构建多方位合作格局,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