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丽婷 实习生李晓燕
近期,多家知名品牌相继推出瓶身无任何印刷标签的饮用水产品,掀起“撕标签”环保风潮。连日来,记者走访南宁市场发现,这类“无标签”瓶装饮用水产品已悄然登陆部分商超货架。对此,消费者有不同声音,既有对环保理念的支持,也有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专家表示,企业需破解信任难题,方能推动这一环保举措走得更远。
市场探访 “裸装”饮品现身市场
日前,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商超、便利店及批发市场发现,包装饮用水货架上,传统带标签产品依然占据主流。消费者在选购时,仍习惯性查看瓶身上的产品信息。
在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的饮用水专卖区,新上市的1.5L无标签天然水被集中摆放在收银区附近的显眼位置。其瓶身摒弃了传统塑料标签,保留透明瓶身,转而采用浮雕式微标设计,整件外包装上醒目标注着“瓶子可100%回收”。与之相邻摆放的是带标签的4L家庭装和300mL便携装饮用水。记者观察发现,多数消费者偏爱传统包装的300mL瓶装水。
“我们的饮用水包装主打不同场景使用,口感上差别不大。”该购物中心导购员介绍,“这款1.5L‘无标签’饮用水是品牌联合推出的新品,主要针对运动场景,4L装适合家庭使用。而最受欢迎的仍是300mL小瓶装水。”消费者何女士的购物车里放着两箱小瓶装饮用水,她表示:“小瓶装水外出携带方便,整箱48瓶正好满足全家需求。”
记者随后来到一家批发市场仓库,看到带标签的饮用水整箱堆叠如山,不少零售商前来采购。当问及“无标签”饮用水时,一批发商表示:“仓库目前没有现货,但可以对接水厂定制,需整箱起订,且外包装必须印上全部生产信息。”在良庆区一家商超,记者并未发现“无标签”饮用水身影,货架上均为传统包装饮品。某品牌导购员透露,品牌旗下的“无标签”饮用水目前处于断货状态,因生产线调整相对复杂,其定价也略高于同款有标签产品。
市民声音 支持与顾虑并存
面对悄然兴起的“撕标签”环保风潮,消费者反应不一,对环保理念的认同与对产品安全的担忧交织。
“没有标签看起来简洁清爽,挺好的。”市民覃先生习惯购买整箱矿泉水放在车内备用,他认为瓶身有无标签不影响饮用。正在超市选购的凌女士也表示支持:“环保创新值得鼓励,只要整箱包装上有完整的溯源信息,去掉瓶身标签没问题。如果是单瓶零售,建议在瓶盖印上二维码,食品安全绝不能打折扣。”
然而,不少消费者也存在顾虑。“产品瓶身光秃秃的,有点像‘三无’产品。单独售卖时根本看不到成分、生产日期等信息,怎么确认它们是否安全、卫生?”这是市民对“无标签”饮用水普遍存在的担忧。
也有市民和网友在关注产品安全合规性的同时,对环保的实际效益提出疑问:“‘无标签’饮用水真的合规吗?”“标签材料相对于整个瓶子占比很小,去掉外层塑料标签,环保效果究竟有多大?”……
专家建议 多举措破解信任难题
面对消费者的顾虑,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富海指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要求,当整箱包装为最小零售单位时,外包装箱已标注完整的食品标签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配料表等),则单瓶无需重复粘贴标签。满足这一要求的“无标签”瓶装水就属于合规产品。
企业如何让不同消费习惯的人群接受“无标签”产品呢?杜富海建议,一方面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材质工业升级解决产品标签信息获取不畅的问题,例如通过二维码实现产品溯源与品牌识别,使用100%可回收PET瓶身结合浮雕LOGO,强化品牌触觉辨识度。另一方面,企业可推出差异化渠道策略,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和区域推广“无标签”产品。
此外,企业还可以创新销售方式,向消费者推广“无标签”产品。如面对普通家庭用户,可以通过社区回收瓶装水标签活动赠送积分兑换日用品的方式,引导消费者撕下标签兑换积分,从而实现推广“无标签”饮用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