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钱续坤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让人渴望寻得一方清凉天地。古代文人墨客,或于月下庭院摇扇,或于溪边湖畔漫步,或于寒舍瓦肆闲读,更有人钟情于竹林深处独坐,形成了独特的“幽篁”文学意象,读来既能真切地感受他们的消夏雅趣,还能从中体悟古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幽篁”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九歌·山鬼》,原句为“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意为“我身处幽深竹林难见天日,路途险阻独自来迟”。该句通过竹林幽深环境的描写,隐喻孤寂的心境与曲折的情感。
据记载,屈原在第二次流放期间,曾于楚地桃江(今湖南省桃江县)生活了十余年,其作品中的“幽篁”意象与当地“楠竹之乡”的地理特征相呼应。后世学者认为,楚地独特的“烟霭万顷,幽篁千里”自然景观,对屈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反映了诗人将生活观察融入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
将“幽篁”的意境构筑得最为精妙的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高雅情趣,描绘了诗人竹林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宋代的黄庭坚也喜欢“幽篁”的意境,其《题竹石牧牛》云:“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小山坡上,竹与石相依相偎,牧童挥舞着鞭子赶牛,诗人却叮嘱道:别让牛磨角伤了石,更别让牛打架踩坏了竹。
宋代的张玉娘亦有诗云:“独坐幽篁阴,停绣更鸣琴。叶齐林影密,惟有清风心。”(《竹亭纳凉》)该诗描写了女子在竹荫下停针抚琴,感受清风拂面的闲适场景。
《说文》言:“篁,竹田也。”后世称其为“竹林”“竹园”,泛指“竹子”,与之相关的词语有“修篁”“林篁”“烟篁”“松篁”“丛篁”等,并且在诗词中多有反映。
唐代诗人杜牧《郡斋独酌》诗云:“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这两句诗浓缩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现实的疏离,借竹径意象既抒发了政治失意后的孤寂,又透露出坚守本心的志趣,与诗中“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济世理想形成张力。“参错走洲渚,舂容转林篁”,这两句出自杜甫的《入衡州》,第二句通过林间回荡的舂米声与竹林摇曳的视觉意象,构成声形交融的立体画面,暗示了诗人对仕途坎坷与精神坚守的双重寄托。
唐代诗人郑谷虽然没有借“篁”来指代“竹”,但是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竹的韵味,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其诗曰:“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这首诗写作的角度比较独特,既有宏观的描写,也有微观的刻画,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竹的赞美和喜爱,并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赋予竹更高的审美价值。
“高桐深密间幽篁,乳燕声稀夏日长。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且让我们吟咏宋代寇准的《微凉》,细细品味“幽篁”的优美意境,并结合“琴啸”“明月”“清风”等元素,来体悟中国古代文人“心静身凉”的消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