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宁从一而深造 毋泛涉而两失
创始人
2025-07-26 02:51:19
0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句话最早我是听恩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寿康在课堂上讲的。它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答友人某论文书》,说的是做学问要专一,要自律。恩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并把它当成座右铭。

  在我看来,“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的“一”指的是专业方向,其关键是找准、聚焦专业方向。确立专业方向,从客观方面来说,要适应民族的振兴、国家的需要;从主观方面来说,要适合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当客观的需要与主观的兴趣、自己的优势相一致时,我们就会激发强烈的探索精神,乐此而不疲。

  大学阶段是决定人生道路与专业方向的关键阶段。读大学时,我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客观条件,希望成为一名研究文学的学者。这期间,我尽可能读了一些中外文艺理论和文学史方面的著作,诸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做了些读书笔记,思考了些问题,在做学问的路上有了最初的起步。

  1978年3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的诗歌评论处女作《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中的幻想》。这篇文章的发表正赶上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两周年,我在文中分析了《天上的歌》如何以一个小朋友自述的口吻,叙述他在梦中同周总理会面的场景,传达出孩子们的思念之情,借此点出可发挥儿童诗富于幻想的特点来反映现实内容。正是《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让《诗刊》编辑知道了我。那时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即,《诗刊》编辑约我写一篇评论高士其“科学诗”的文章,就这样渐渐地我走上了诗歌研究的道路。

  回顾我走过的路,有个明显特色,那就是诗歌评论的写作与诗歌理论的研究并重。对于诗歌评论家来说,仅仅是沉浸在诗作中欣赏品味是不够的。要知道,诗歌评论对于诗歌现象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是对诗歌文本的超越,因为诗人通过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活生生的意象或意象群落,而诗人的本意或者说诗歌的深层意蕴,却是隐藏在后面的。只有通过诗歌评论的阐释与破译,诗作的意义与价值才得以充分实现。

  此外,诗歌评论家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作家或艺术家,而是更接近理论思维绵密的人文学者。诗歌评论家对作品不仅要感受、体验,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诗作的思想内涵与美学特征,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观念作出审美评价。这就意味着要对诗歌现象进行充分的观察,并对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因此,我在追踪当下诗歌潮流、品评当代诗人作品的同时,一直在进行有关新诗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一有了片段的想法,便写成单篇的文章;较为系统的思考,则体现在几部专著中,在诗歌史研究领域越走越深。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深造”二字,体现了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与不懈追求。做好诗歌评论、诗歌理论研究工作,还要求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有深厚了解。因此,我高度重视阅读与思考。古人讲“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说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动笔墨、做笔记就是思考的一种方式。过去许多年里,我做的读书笔记都在笔记本上,本子一多,要查找一段资料就得慢慢翻,费时费力。后来,我选用了卡片法。虽然单张的卡片相对笔记本或活页纸而言容量有限,但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便于整理、分类。同类内容的卡片积累多了,可设置一个导片,放置在卡片柜中,查找起来十分方便。

  不只如此,记卡片以及给卡片分类的过程,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也是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我置办了自己的卡片柜,从最早在卡片商店买的4屉布面的小型卡片柜,到后来在旧货店买的16屉卡片柜,再到搬到西郊后重新打制的占一面墙的64屉卡片柜。自从电脑普及后,我开始在电脑中设置文件夹保存资料,但是我没有完全放弃卡片。看书时不忘在卡片上写下点滴心得,出去开会也不忘带上一沓卡片把听到的精彩处及时记下,遇到问题时,也不忘打开卡片柜寻找一些思维的线索。卡片柜就像我身边的百宝箱一样,须臾不离。

  曾经有人问我:“40多年来,您与中国新诗不离不弃,是靠什么力量走过来的?”我的回答是:“一个字——爱,对文学的爱,对诗歌的爱,对理论批评工作的爱。”一个人只有充满对事业的爱,才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一厢情愿地投入,乐此不疲,甘坐冷板凳,“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的好朋友钟文先生说过一句话:“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书桌前,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字。”我非常认同。我觉得作为一个学者,只有在书桌旁才能找到心灵的安慰之所,才能成为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感。

  不知不觉间,我已进入耄耋之年。1996年,我在给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的第一部著作《诗学:理论与批评》所写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写诗是寂寞的事业,搞诗歌评论是加倍寂寞的事业。”这是我当时心态的写照,现在时间过去了近30年,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苏轼《浣溪沙》词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愿秉承苏轼这样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坚守我的人生追求而矢志不渝。

(作者:吴思敬,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本报记者杨桐彤采访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疫苗接种实现“预防优于治疗”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随着我省进入持续高温的“三伏天”,部分中老年人及慢性病...
地头变课堂面对面传授技术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为进一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北大荒农业股份青龙山分公司在...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黑... (来源:黑龙江日报)转自:黑龙江日报 债务企业名称:龙江县福山永杂粮市场有限责任公司 ...
首都机场临空区上半年营收超17...   本报记者 孟紫薇 通讯员 张凯欣  规模以上企业达562家,同比增长10.4%;营业收入1737...
旅途添新意 北京火车站成“会客... (来源:千龙网)候车旅客在北京站二层第八候车室南端弧形落地窗前休息今年暑运已过半,不少来京的细心旅客...
什么怪物让民主党议员集体“跑路...   距2026年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尚有一年多时间,共和、民主两党均已盯上了“选区重新划分”这一“...
夏日送清凉 用关怀抵御高温“烤...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驻津央企中国铁建大桥局上海G15公路项目部组织开展“夏日送...
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 韩 昱  如果说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那么标准化就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这...
又见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   本报记者 熊 悦  继光大理财后,第二家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浮...
消息人士称特朗普计划最早下周与... 当地时间8月6日,据《纽约时报》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告知欧洲领导人,他计划最早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