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兴园化工园区研究院)
万华化学一则看似常规的公告,在全球化工市场激起了千层浪。7月21日,该公司宣布其匈牙利子公司宝思德化学公司(BorsodChem Zrt.)将于7月23日启动年度检修计划,中东欧地区唯一的TDI生产基地——25万吨/年装置将随之停摆30天。这本是企业例行的安全生产安排,却因撞上全球TDI供应链的“至暗时刻”,瞬间成为牵动全球市场神经的关键事件。
风暴眼中的欧洲
就在万华宣布检修前不到十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电气火灾席卷了化工巨头科思创位于德国多尔马根的工厂核心装置。这场事故不仅摧毁了年产能高达44.8万吨的烧碱和48万吨氯气的生产线,更在7月16日引发了灾难性连锁反应——依赖这些关键原料的欧洲最大TDI单体工厂(30万吨/年)被迫宣告不可抗力。科思创坦承,短期内无法通过其他工厂或外购弥补缺口,恢复时间遥遥无期。欧洲两大TDI基地几乎同时陷入停滞,本土供应骤然收紧。
亚洲检修潮雪上加霜
当欧洲深陷供应危机之时,亚洲主要生产商却正经历检修高峰。万华化学位于福建的36万吨/年TDI装置自6月5日进入为期45天的检修周期,新疆装置同步开展年度维护;国内另一重要生产商和山巨力于7月15日停工33天;甘肃银光等企业也计划月底跟进检修。三套主力装置集体“休眠”,直接影响产能71万吨,相当于国内总产能的43.3%。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三井化学已宣布其大牟田12万吨/年装置将在2025年5月永久性缩减产能至5万吨/年,亚洲供应弹性进一步削弱。
价格狂飙凸显产业失衡
多重供应冲击的叠加效应在市场上掀起惊涛骇浪。国内TDI价格开启直线拉升模式,7月21日市场均价飙升至1.59万元/吨,单日暴涨1012元/吨,涨幅高达6.79%,实现五连阳。同日现货价格更是上演“火箭式”蹿升,单日涨幅达9.22%至1.5万元/吨,月涨幅累计突破31.2%,创下近年罕见纪录。这轮由意外事故与计划检修共同触发的供应收缩,为深陷价格下行泥潭两年半的TDI行业带来了久违的喘息之机。
中国产能扛起全球
当欧洲产能几近归零,亚洲供应持续收紧,全球TDI供应版图正经历历史性重构。目前全球336.7万吨总产能中,中国以164万吨独占48.7%的份额,堪称定海神针。而当前维持稳定运行的国内主力仅剩四家:万华化学烟台基地(30万吨)、科思创上海工厂(31万吨)、巴斯夫上海装置(16万吨)及沧州大化(16万吨)。这些持续运转的装置,正成为维系全球TDI供应链不断裂的生命线。
中国产能的全球责任在危机中急速加重。2025年1-5月,我国TDI净出口量已达22万吨,同比激增97%,主要流向越南、土耳其、印尼、印度等新兴市场。随着国际供应缺口持续扩大,中国TDI的出口增速有望再上新台阶。二级市场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万华化学、沧州大化等龙头企业股价连日大涨,尽管后者紧急发布公告澄清无未披露重大信息,依然难以抑制市场对行业景气逆转的强烈预期。
结束语
这场由供给侧引发的价格狂欢虽为企业赢得喘息空间,但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复苏仍存变数。TDI下游应用高度集中于软质聚氨酯泡沫(73%)和涂料(17%)领域,终端需求与家具、汽车、建筑等行业深度绑定。短期来看,国内“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加码,叠加出口市场扩张,为需求端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消散。当停产装置陆续复产,全球产能过剩的阴影仍将重现。行业亟需通过技术升级拓展高端应用场景,开发环保型涂料、特种弹性体等新增长点,同时构建更灵活的产能调节机制。此次全球供应链的意外震荡,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关键化工材料领域的战略地位,更深刻警示:当短期价格狂欢褪去,构建兼具效率与韧性的新型产业生态,才是行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