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朱波
近日,甘肃省出台支持民企人才发展的20条措施,其中“带编入企”引进高层次人才一策,如深水投石,激起层层涟漪。表面看是人事安排,内里却掀动了横亘于人才流动之途的体制壁垒,让“编制”这一身份符号意外成为“产学联姻”的媒人。
此政策之妙,在于它巧妙化解了创新人才的“身份焦虑”。编制向来是体制内外的楚河汉界,许多人面对诱人的企业机遇,却因畏惧身份转换风险而裹足不前。“带编入企”为人才穿上一件“制度救生衣”,使其可安心在民营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弄潮。
甘肃“新政”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省级人才项目单列15%支持民企联合攻关,资金如活水注入,悄然冲垮了科研院所与市场应用间的高墙;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的机制设计,更是将成果转化由“隔岸观火”变为“近水救火”,效率自然倍增。这些措施合力形成一股“破壁”之势,使创新要素在体制内外如血液般自由循环。
甘肃以“带编入企”为起点,编织出从引才、育才到协同创新的完整链条,这不单是民企的福音,也是在中国改革深水区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探索。当身份符号不再是人才流动的羁绊,当创新资源可自由流通于产学研之间,区域发展便拥有了比单纯资本投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内生动力。
昔日的河西走廊曾以驼铃沟通东西文明,今日的甘肃再以制度创新打通人才涌流之渠。当那些带着“编制”印记的英才终于能毫无顾虑地投入产业创新洪流时,人才自由奔涌之日,即是创新活力迸发之时,这岂不是比黄金更贵重的财富?
责任编辑: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