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锐评)
转自:荔枝锐评
近日,浙江多地公务员发现,以往开会时必须要做的PPT,现在没有这种要求了。以前拿来制作PPT的时间,能腾出手来做其他的工作了。实际上,这是浙江开展的“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
基层减负,可以从基础的PPT制作见微知著。不光是公务员,很多大企业、互联网公司员工都苦PPT久矣。以几年前的浙江为例,每到年底,不少机关单位工作汇报都需配PPT,公务员通常要熬夜改排版、加动画,时间都花在改格式上。内卷之下,PPT越做越“高大上”,有时候时间和技术水平不够,工作人员只能把PPT制作外包,做一次PPT往往要花费几千元。除PPT以外,文旅、宣传、招商等部门对视频制作的需求也很高,费用动辄需要数万甚至数十万元,这些开销,肥的是PPT、视频制作公司的腰包,烦的却是基层公务员的脑壳。
出现这种状况,也和部分领导的喜好有关。不知何时开始,“能否做好PPT”成为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明明几段话能讲完的事,非要用几十页精美的PPT来表达,看似“精美高大上”,实际上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我在某互联网大厂供职时,也被要求做PPT演示。我的专长是文字表达,领导却表示内容没有问题,但PPT格式过于“简单”,被要求重做,使得我不得不耗费时间上网学习“如何做出领导满意的精美PPT”。眼下这类付费课程还不少,为之买单者也不少。甚至在一些领导要求和课程营销洗脑下,不少职场人真的把“做好PPT”和掌握“官话套话互联网黑话”作为重要工作能力,不得不说是形式主义的滥觞。
整治PPT泛滥,不仅仅是整治形式主义,也是在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眼下各地文旅纷纷开设自媒体账号,拍摄宣传片,但大多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外包痕迹明显,自然乏人问津。有的文旅账号虽然通过另类吸睛的方式“出圈”了,但获得的只是流量,实际游客转化率并不高。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主义”?
说到底,无论是政府的财政资金,还是公务人员的时间精力,都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同样也不应该被PPT所困扰。周报、日志、思维导图、一日三会都让打工人不厌其烦,也使得工作效率变得极其低下。
而浙江省政府“非必要不做PPT”的举措,无疑为全国、为社会各界开了个好头。2024年,中央下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其中明确提到“切实精简文件”,主要规定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同年,江苏省统计局印发的《省统计局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具体措施》也提到:精简会议文件报表。大幅度压减省局会议、文件,会议一般不超2小时,文件能短则短。而“非必要不做PPT”,也是对减负精神的另一层具体化举措落实。
在数字化转型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警惕“数字形式主义”的滋生。“非必要不做PPT”,更重要的是扭转人们的思维观念,比起精美的“面子”,做实事的“里子”更重要。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领导,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当然,在某些场合,PPT仍然有不可替代的演示宣讲作用,但要分辨出哪些是“数字表演”,哪些是真实需求。比起精美华丽的PPT,服务、产品的精美才更值得称道。完
上一篇:印度独臂杀人犯翻7米高围墙越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