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刘青霞)可以领“工资补贴”了?市反诈中心揭秘社交群“钓鱼”骗局。
乌鲁木齐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供
“要不是民警平时总宣传反诈知识,我这2万元血汗钱就没了!”7月24日,回想起自己险些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乌鲁木齐市民杨先生仍后怕不已。当天,乌鲁木齐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以下简称:市反诈中心)发布警示,结合杨先生的真实案例,揭露了一种伪造红头文件、在社交群内以“工资补贴”为诱饵的新型诈骗手法。
市民亲历:“补贴”链接险些掏空银行卡
7月初,杨先生被陌生人“王某”拉入一个名为“工资补贴”的社交群。群内“管理员”声称社保局正在发放工资补贴,并发布了一份带有“【2025年国家财政补贴】声明”字样的红头文件,文件下方附有领取链接,注明“复制链接到浏览器办理领取,一次性补贴2750元”。“公告上还盖着‘国家税务总局’的印章,看起来特别正规。”杨先生回忆道。
乌鲁木齐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供
当他将链接复制到浏览器打开后,手机跳转至一个和政府网站比较相似的页面,页面上显示可以申领“绩效补贴”“住房补贴”等多个项目,但需要完成“实名认证、银行卡绑定、短信验证”等步骤。“每一步都要填写个人信息,最后还要输入密码!”就在杨先生犹豫之际,他突然想起社区民警反复强调的防诈口诀——“陌生二维码不扫、不明链接不点、验证码不说”,立即退出页面并联系了社区民警。
乌鲁木齐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供
“民警说这是典型的钓鱼网站,一旦输入密码,卡里的钱分分钟就会被转走。”杨先生庆幸地说,“多亏平时听多了反诈宣传,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警方剖析:用“权威包装”突破心理防线
“这类骗局专门针对普通市民设计,利用社交群的传播特性扩大影响范围。”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甘泉堡分局民警分析,诈骗分子通过三个步骤层层设套:首先冒用“人社局”“财政部”等权威部门名义,伪造红头文件和公章,制造“官方补贴”的假象;其次选择社交群作为传播渠道,利用人们对“补贴”“福利”的关注心理;最后通过多环节操作分散受害人注意力,逐步套取银行卡密码等核心信息。
反诈中心支招:务必牢记“三不”原则
针对此类诈骗,市反诈中心发布防范指南:
查源头:接到补贴通知,立即通过官方APP、官网或拨打12333社保热线核实;
拒扫码: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政府补贴均通过正规渠道申领;
慎填信息:凡要求输入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的,一律终止操作;
存证据:若已泄露信息,第一时间修改密码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
即报警:发现异常立即拨打110报警。
“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骗钱。”市反诈中心民警提醒,公众务必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不点击、不透露,同时建议社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只有全民提高防诈意识,才能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