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济阳区曲堤镇鞠家村,一间由黄河大米仓库改造的“乡村振兴公益学堂”,正成为周边村庄孩子们的暑期乐园。身患多种疾病的张传宝,已连续四年坚守在这里,开设暑期公益课堂,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清凉的学习天地。从朗朗的读书声到热闹的手工课,再到田野间飞舞的泡泡,这个被称为“米仓学堂”的地方,藏着乡村夏日里最动人的希望与温暖。
文/片 记者 王倩 刘桂斌
济南报道
田野间的朗朗读书声
7月22日上午,在济南市济阳区曲堤镇鞠家村,一处临街房屋内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打破了夏日的沉闷。记者循声而至,透过窗户看到20多名孩童正端坐在长排桌椅旁专注朗读。在他们身后,一位身体残疾的男子正步履蹒跚地来回走动,耐心纠正每个孩子的坐姿和发音。
这位男子名叫张传宝,今年47岁,因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导致颈椎侧翻、行走不便。但身体的病痛并未阻挡他投身乡村公益的热情。这间约20平方米的“米仓学堂”,已成为周边村庄孩子们暑期最向往的去处。
“夏天温度太高,要让孩子们舒舒服服读书、学习传统文化。”张传宝边说边擦拭额头上的汗珠。教室里两台空调持续运转,与室外近40℃的高温形成鲜明对比。这间原本用于存放黄河大米的仓库,如今被改造成充满书香气息的公益学堂,墙上贴满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和励志标语。
手工课堂上的向日葵
从2022年至今,这已是张传宝坚持开办暑期公益学堂的第四个年头。谈及办学初衷,这位朴实的农民回忆道:“看到村里很多孩子暑假不是玩手机就是到处疯跑,我就想给他们创造个学习环境。”学堂主要教授传统文化、书法和手工课,所有课程全部免费。
然而,运营这样一所公益学堂并非易事。每月的房租、水电费以及教学用品开支,大多靠张传宝来支出。“我在市区还有个摊位,暑假期间全靠妻子和大女儿打理。”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歉意的笑容,“家人虽然辛苦,但都很支持我。”
在当天的手工课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为孩子们带来了五颜六色的手工材料。分发过程中,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期待让在场志愿者动容。多数孩子选择按照图纸制作章鱼模型,小心翼翼地团捏着粉色黏土。张传宝介绍,“‘跟着图纸做最安全’的心理,也正是这些孩子们普遍缺乏艺术创造自信的表现。”
一群孩子中,刘梓漫同学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她专注地用黄色黏土塑造向日葵,灵巧的手指让黏土很快就焕发生机。“我要像向日葵一样向阳而生!”完成作品后,她高举向日葵,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这一幕也让张传宝感慨万千:“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关键是要给他们绽放的舞台。”
田野泡泡里的未来期许
在一群孩子中,坐在轮椅上读书的小峰(化名)格外显眼,他在这里也得到了张传宝的特殊照顾。在张传宝的心中,现在的小峰恰如当年的自己。因为身患多种疾病,他也曾经瘫痪在床,后来拄着双拐行走,再到后来扔掉双拐到济南求学……正是这一路的不服输和对生活的渴望,让他在城市里立足。现在,到了他回馈家乡的时候,他也愿意“授人以渔”,帮助村里的孩子们增长更多见识。
课间休息时,志愿者们带来的泡泡棒引发孩子们的阵阵欢呼。大家奔向学堂旁的空地,五彩斑斓的泡泡随风飘散,与碧绿的田野相映成趣。10岁的刘满婷对着泡泡许愿:“我在这里学会了爱和感恩,希望长大后能当老师,回来教更多小朋友。”像她一样的孩子们,也正是公益学堂播撒的希望种子。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后,张传宝开始整理散落的文具。他将桌椅归位、将学堂的卷帘门拉下,身影在余晖中拉得很长。
“我希望村村都能有公益学堂,为孩子们的暑假创造更多可能。”谈及未来规划时,这位朴实的农民目光坚定。他说,只要有孩子需要,只要他还有能力,就会一直把这间学堂开下去。
目前,学堂的师资队伍除张传宝外,还包括一位退休教师和一名高中生志愿者。他们期待更多专业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加入,让乡村孩子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