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刘星 张作伟 叶铃铃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大学本质上是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大学德育所要构建的则是基于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始终以德育为主导,发挥德育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加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借助数字化技术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与企业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
高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重在培育兼具高尚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围绕此目标,高校应与政府、企业合作,化解不同主体之间的内生壁垒,重塑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注重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有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优化顶层设计,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教学平台搭建和资金扶持等工作提供指引。企业对于市场前沿需求、人才需求具有较强洞察力,应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制订工作,为高校提供最新信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高校应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文化墙等阵地,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和法规,向大学生展示国家、地区和学校创新创业成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文化全覆盖环境中更好地树立创新创业理想信念、塑造创新创业精神。
高校应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塑造。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构建思政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的协同机制;树立“立德树人+创新创业”融合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创业观、坚韧性格与高尚品德。尤其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中的引领作用,将其精髓深度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系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自觉成长为德才兼备、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优势,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情境化教学及个性化教学等创新模式。
在传统教材和课堂的基础上,打造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设置思想政治、创业精神与理论、“学科+创业管理”等不同教学模块。教师应及时更新数字化教学资源,将其作为教材资源的延伸,确保大学生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思政教育动态等,构建系统的创业知识体系,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紧扣创新创业需求,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学习与整合能力、精准的市场洞察力、深刻的自我觉知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等卓越品格。同时,还要锻造大学生精准定位自身发展方向的能力,让其能依据自身优势锚定生产型创业者、市场型创业者或管理型创业者等角色定位,并针对性深化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施情景化教学,为学生创设虚拟仿真创业情境。通过活动化设计,将创业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让大学生在模拟体验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有效提升知识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技术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例如,设置以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主题的互动教学场景,包括创业项目策划、市场调研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迎难而上的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动态追踪、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个性需求与面临的挑战,协助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学生精准推送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其自主研究能力与学习效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数字伦理意识,确保学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工具,遵守互联网技术应用规则,合理、守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拓展教学阵地,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应核心聚焦提升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发挥引领作用,深化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前沿性课堂教学阵地,切实落地创新创业实践培养体系。
高校要与企业加强合作,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创业场景的平台。高校和企业还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设施、培训和指导等服务,切实帮助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所需的实际经验。
聘请行业导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大学生与企业开展面对面交流,使其深入了解行业人才需求,并在导师指导下强化实践学习,系统掌握创业流程与运作机制,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核心竞争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实践性,开设创新创业学术研究社团、“双创+思政”知识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竞赛等系列活动,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全面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个人技能和竞争力。高校还要定期总结各类竞赛经验,建设校内创业园区,由不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规划,共建研究工作室和项目工作组,助力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创业成功率。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团委、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中船智海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项目“‘三链融合’:共青团以双创竞赛培育国防高校‘总师型’人才的实践路径探究”〈2025GQT13〉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从《货郎图》看向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