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主要依赖苹果的歌尔微、立讯精密正在加速赴港上市。7月23日晚间,立讯精密(002475.SZ)发布公告称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在此之前,另外两家“果链巨头”已经先行冲刺港股。其中,超千亿市值的蓝思科技(300433.SZ,06613.HK)已于7月9日挂牌港交所,实现“A+H”两地上市;歌尔股份(002241.SZ)则是通过分拆子公司歌尔微赴港上市,同时,歌尔微于7月21日已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然而,作为“果链”龙头企业,目前三家企业均尚未摆脱对苹果的依赖。结合招股书及2024年财报数据,2024年,歌尔微超六成、立讯精密逾七成的营收来自苹果,蓝思科技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虽然下降,但依然达到49.5%。这意味着,如果苹果发生业务变化,相关公司业绩也会受到大幅影响。
此前,苹果在2023年业绩下滑便导致立讯精密、歌尔微及蓝思科技出现业绩下滑或增长乏力的情况。2024年,随着苹果业绩回暖,三家企业的业绩也实现了同步上涨。在压力之下,“果链”龙头企业正在找寻第二增长曲线,加速汽车电子业务布局。
在市场看来,用多元化的业务降级对苹果的依赖,是“果链”企业降低因砍单、出货量下降、技术变革等带来业绩波动的风险的重要手段,而汽车受益于国内发展,未来汽车供应链整体的发展增速将有望超过50%。
果链巨头扎堆赴港IPO
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被称为国内果链“三巨头”。近日,三家企业集体奔赴香港上市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7月21日,由歌尔股份控股的歌尔微递表港交所。作为曾经歌尔股份的MEMS研发部门,歌尔微于2020年8月从歌尔股份分立出来。根据招股书,该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消费电子产品,主要包括声学产品、智能穿戴产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和其他产品。
对于分拆上市的目的,歌尔股份曾在公告中表示,分拆上市将有利于提高歌尔微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知名度并助力业务拓展,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和进行全球化布局,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歌尔股份和歌尔微的融资效率和资金实力。
不过,歌尔股份分拆歌尔微上市并非坦途。歌尔微原计划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并于2022年10月通过上市委审议,但在2024年5月主动撤回。2024年9月,歌尔股份重启分拆计划,改为赴港交所主板上市。对于分拆歌尔微折戟A股转战港股的原因,笔者联系歌尔股份方面,相关人士表示歌尔微相关内容暂不方便披露。但外界认为,撤回IPO既与行业景气度相关,也和歌尔微未摆脱母公司“输血”有关,同时,歌尔微的芯片主要依赖于供应商,也让外界对其自身的研发可控性产生质疑。
歌尔微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到,主要供应商的经营稳定性受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公司难以通过管理措施完全避免供应链中断。若公司未能及时以合理价格采购原材料,或无法及时找到合格替代供应商,将可能导致解决方案质量下降、生产中断、成本增加、无法履行订单,进而损害声誉和市场竞争力,对解决方案的生产、销售及利润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自研芯片利用率若无法提升,也会加剧风险。
招股书显示,歌尔微对前五大供应商依赖度较高。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16.35亿元、13.36亿元、25.39亿元及6.86亿元,占同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1.1%、69.2%、70.9%及76.1%。其中,最大供应商(一家在MEMS麦克风芯片方面领先的欧洲公开上市半导体公司)的采购额占比尤为突出,同期分别为 52.7%、47.2%、53.3% 及 59.1%,从该公司所采购MEMS及 ASIC芯片,正是直接材料成本的最大构成部分。
与歌尔微兜兜转转多年上市未果不同,另一家果链龙头蓝思科技港股上市速度飞快。从3月31日递表到7月9日挂牌,仅用100天便完成整套流程。根据公告,蓝思科技H股IPO 集资额47.68亿港元。
从基石投资者阵容来看,参与机构包括小米集团、世运电路、瑞银UBS、LMR Partners、橡树资本、QRT Capital、无极资本、大湾区、Verition、金涌等。不过,蓝思科技上市后二级市场反应并不激烈。截至7月23日,蓝思科技股价收报20.65港元/股,较每股18.18港元的发行价仅上涨13.57%。
对于赴港上市的目标,蓝思科技告诉笔者,其港股上市集资将重点投向核心技术研发、全球产能扩张及新兴赛道布局。具体来看,蓝思科技计划加码AR光学、智能感知、新材料等领域研发投入,让“一块玻璃”从手机、平板向汽车座舱、AR眼镜、人形机器人等场景延伸。
作为三家中唯一一家尚未正式递表的企业,立讯精密选择赴港上市的背后同样也是对于加速全球化布局的考量。近年来,为寻找新增长点,立讯精密加速全球化布局,分市场区域来看,其外销业务占据营收近九成,制造基地布局在中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罗马尼亚、摩洛哥、印度、墨西哥、德国等国家。
对于赴港上市募集资金的用途,立讯精密表示将用于扩大生产能力并升级现有生产设施;技术研发、优化制造流程及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投资上游、下游或相关行业的优质目标企业;偿还银行贷款;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等。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果链三巨头” 规模庞大但财务负担重、利息支出高,赴港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缓解短期资金压力;长期来看,此举能为企业提供充足资金用于研发、技术升级与业务拓展,助力其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模式,实现从规模驱动向研发技术驱动的转变,降低对单一客户和传统业务的依赖,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依赖单一大客户面临波动风险
作为“果链”企业,立讯精密、蓝思科技、歌尔微仍依赖于单一大客户。
歌尔微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来自苹果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6.1%、49.4%、62.3%。立讯精密对苹果的营收占比更是连续三年维持在70%以上,分别达到73%、75.24%及70.73%。尽管蓝思科技正在降低对苹果的依赖,但来自苹果的营收依然占据其总营收的近半壁江山,近三年分别为71.0%、57.8%及49.5%。
这意味着,一旦苹果产品销量下滑或者调整供应链策略,三家业绩都将受到影响。2020年 - 2024年,每当苹果新品延迟或砍单,蓝思科技季度收入便会出现波动。在2023财年(截至2023年9月30日),苹果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报告期内总营收同比下降2.8%至3832.85亿美元,是2019年以来首次全年下滑;净利润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全财年同比下降2.81%至969.95亿美元,创下22年来最长下滑纪录。
与苹果相对应,蓝思科技业绩也随之波动。数据显示,在2022年前三季度,蓝思科技收入出现单位数或双位数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也仅有个位数的增长。在歌尔微方面,招股书显示,2023年歌尔微营收为30.01亿元,较2022年的31.21亿元下降4.3%,同期净利润从3.26亿元降至2.89亿元,降幅为11.3%,市场普遍认为,这一波动与消费电子行业需求疲软及苹果订单调整直接相关。
苹果硬件销量下滑同样拖累了立讯精密的业绩表现。财报显示,2023年立讯精密全年营2319.05亿元,同比增长8.35%,是上市以来最低水平;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53%至109.53亿元,但增长并非来自业务,而是费用率下降和投资收益增加所致。
2024年,苹果业绩开始回暖,2024财年(截至2024年9月28日),苹果实现全年营收3910.35亿美元,同比增长2%,结束了下滑。同期,“果链三巨头”蓝思科技、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含歌尔微)也开始同步回暖。
从业绩表现看,蓝思科技实现营收698.97亿元,同比增长28.27%;归母净利润36.24亿元,同比增长19.94%,均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其中,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6%,贡献了577.54亿元的营收,其核心增量或来自苹果新一代iPhone的UTG 超薄玻璃、AI PC 机壳订单。
同期,歌尔股份营收1009.54亿元,同比增长2.41%;归母净利润26.65亿元,同比大增 144.93%,歌尔微的营收也同比增长51.1%回升至45.3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2%至3.09亿元,彼时市场认为,其业绩上涨直接诱因是苹果“二号人物”杰夫·威廉姆斯在当年到访歌尔股份并确认“与声音相关的苹果产品里歌尔是最全的一家”。
与蓝思科技、歌尔股份增长逻辑类似,由于苹果iPhone 15系列、Vision Pro连接模组及USB-C线束需求放量,带动立讯精密消费电子板块收入再创新高。数据显示,立讯精密在2024年归母净利润创下新高,当期同比增长22.03%至133.66亿元,而在整体营收中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例仍高达70.7%。
寻找“第二曲线”是关键
事实上,对于果链企业而言,如何摆脱依赖大客户是关键。目前来看,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汽车业务成为“第二曲线”。
蓝思科技告诉笔者,其在智能汽车领域,已形成车载玻璃、智能座舱集成、车规级传感器等产品矩阵,并深度绑定全球头部车企。根据蓝思科技2024年财报显示,其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3%至59.35亿元。蓝思在港股IPO招股书明确指出50%募集资金将用于越南、印度车载玻璃扩产,以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带来的需求红利。
歌尔微尽管尚未独立披露汽车业务营收,但其招股书及近期专利显示其正将MEMS麦克风、压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等产品导入智能座舱、车外语音控制、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等场景。2025年5月,歌尔微新增“车外音频采集装置、域控制器及汽车”等专利,表明其汽车级MEMS传感器已进入量产前夜。
立讯精密从2012年切入汽车电子领域后,2024年汽车业务实现收入137.58亿元,同比增长48.69%,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5.12%。进入2025年,立讯精密更是动作频频。一方面,与芜湖高新区签约动力总成及智能域控项目,另一方面,启动邯郸新能源汽车电子配件产业园,并宣布以5.25亿欧元收购德国汽车线束巨头莱尼加速布局Tier1领域。
在业内看来,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汽车产业的政策引领,众多国内车企为供应链企业创造了优质发展机遇。从国内外市场来看,未来全球Tier 1和Tier 2供应商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企业将以中国企业为主。同时,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且品牌出海速度迅猛,汽车供应链整体的发展增速更有望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