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
“被告人王新利犯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10000元。”6月30日,看到极目新闻报道披露的最新判决时,我想起了去年8月采访王新利的那个上午。在电话另一边,王用夹杂着各种脏话的攻击性的言辞向我辱骂着事件中的另一位当事人,以否认他当年“冒名顶替”。
被他冒名顶替的人名叫党文杰,如今罹患着难以根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却不能在医院使用自己的医保治疗。直接原因是,在党文杰2012年12月办理的陕西省社保卡上,印着的是王新利的证件照,无法通过医院的人脸识别。
据党文杰指称,王新利曾于25年前冒名顶替了他的身份,进入当年的大荔师范学校(现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白水分校就读,从而成为一名公办教师,从而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2019年起,他更因为王新利以党文杰名义办理的贷款,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多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刘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记者会上提问
去年8月,获悉这一线索,在和党文杰了解情况后,我前往陕西省渭南市采访调查。由于事发已久,采访并不顺利。要了解当年入学时的情况,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保存的档案无疑是最为直接的书面证据。然而,该校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来,白水分校也早已撤销,相关负责人以需要等待翻查档案的结果为由拒绝了采访。
好在,事件中另一位当事人摄影师李俊掌握了王新利的大量信息——王新利以党文杰的身份活动期间,与其产生了经济纠纷。李俊提供的法院裁判文书和一些书面及录音证据,得以佐证王新利曾以“党文杰”的身份活动过,而且在彼时仍存续着两套身份信息。
于是我前往王新利的老家蒲城县继续调查。在那里,王新利的邻居否认了他家有姓党的亲戚,从而证伪了在录音中王新利自称其“党文杰”身份“是过继来的”的说法。王新利在接受我采访时自称,“这是国家正常发给我的,不是我的问题,我没造假,也没刻意去拿别人的东西干什么。”可他的两套身份信息究竟从何而来?还需要更为权威的声音。
为此,我多方努力,独家采访到了渭南市公安局针对此案成立的核查组相关负责人,采访案件的核查进展,并针对其涉嫌“吃空饷”的问题采访了蒲城县教育局教师股负责人。
8月28日,我撰写的整版报道《被“冒名顶替”后的人生》见报,全面报道了事件整个过程。报道发出后,获得光明网、中华网、正义网等60多家媒体转载,报社官微主持的话题“男子25年前被冒名顶替至今仍受影响”在当天达到微博热搜第10位。发稿后,当地宣传部门联系我说“文章客观,全面”,承认是当地“工作进展缓慢”。
陕西省蒲城县人民法院今年3月作出的判决也查明,王新利1999年10月冒用党文杰身份信息及学籍档案进入大荔师范学校白水分校就读。其父亲王光武供述,是其现已去世的同事赵小安办理了“冒名顶替”的全套手续,并在2007年、2012年为王新利办理了虚假身份证。
在近8年的记者生涯中,王新利是我报道过的第一个受到刑事处罚的冒名顶替者。事实上,在这期间,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接触到一起“冒名顶替”的事件。我上学时,中青报率先报道的罗彩霞遭冒名顶替的事件,就成为我心中维护青年权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调查报道的典范之一。
2017年底,刚刚毕业来到报社的我,与山东站邢婷老师合作采写了《被冒名顶替12年》,报道了女孩王红2005年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其身份学籍被人冒名顶替的情况。报道发出次日,该校通报对校内相关工作人员停职调查,在学信网注销了冒名顶替者取得的专科学历,对其由此学历取得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也联系相关部门予以注销。
2019年7月,了解到内蒙古财经学院2007届毕业生麻巧珍遭高考移民冒名户籍,导致她取得的学历在学信网上无法通过验证的线索后,我历时半个多月,先后前往顶替者就读的中北大学、麻巧珍所在的乌海市、顶替者老家山东菏泽多方采访。在扎实的调查面前,冒名者通过电话向我承认了冒名顶替、高考移民的情况。推出的独家报道《内蒙古一女生为学历验真奔波八年》和相关视频被50多家媒体转载,登上微博热搜榜第18位。报社官微阅读量达到1020万,配发视频微博播放量948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1.3亿次。报道刊发后,冒用者的身份信息被注销,恢复了原户口,其学籍和学历证书也被注销,麻巧珍的身份和学历得以恢复正常。
2020年6月,我也参与到全国瞩目的冠县农家女孩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事件的报道中,刊发了报道《顶替者,陈某某》。后来,顶替者被解聘,有关人员被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2020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冒名顶替罪,明确对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及就业安置待遇的行为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回望记者生涯与“冒名顶替”的“纠葛”,我深深感到,这背后是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的强烈期盼。当冒名顶替者轻易窃取他人人生时,无疑动摇了人们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朴素信仰。本报持续刊发这方面的调查报道,是“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宗旨的生动体现。在持续地报道“冒名顶替”事件中,我对相关的入学政策、户籍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也让我在采访中面对个别的推诿塞责和蒙混过关时,可以击中要害,得以了解事实真相。这也是记者专业能力的价值所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