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彭志凯
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入境游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暑期旅游旺季,除了传统的热门客源地外,新兴客源市场增长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关注中国独特的文化、自然景观和深度体验。这一趋势为旅行社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旅行社在开拓入境游新兴市场时,需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营销策略、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运营。
一是精准定位新兴市场客群,挖掘差异化需求。
首先,细分目标客群,避免同质化竞争。我国传统入境游市场以欧美、日韩等成熟客源地为主,但近年来,中东、东南亚、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游客增长迅速。此外,年轻背包客、文化爱好者、摄影旅行者、生态旅游者等细分群体也对中国深度游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
旅行社应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不同客群的偏好。比如,部分游客更倾向于文化、历史、生态旅游(如丝绸之路、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东南亚游客可能更关注美食、购物和短途休闲游(如广州、成都)。中东高端游客偏好奢华体验(如私人定制行程、高端酒店)。
其次,关注“长尾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新兴市场的特点是需求分散但总量可观。旅行社可以开发多种主题游产品,例如,文化遗产游(如游览福建土楼、贵州侗寨), 生态探险游(如西藏徒步、新疆沙漠穿越),美食美酒游(如体验川菜、宁夏葡萄酒庄园),摄影采风游(如游览元阳梯田、霞浦滩涂)。通过精准定位,旅行社可以获得更多市场。
二是打造深度体验产品,提升竞争力。
首先,设计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传统的打卡式旅游已难以吸引新兴市场游客,他们更希望深入当地生活。旅行社可推出民俗互动项目,如学习苗族银饰制作、体验藏族唐卡绘画等;乡村生活体验,如入住福建土楼民宿、参与农耕活动;非遗手工艺工作坊体验,如体验景德镇陶艺、苏州刺绣等。
其次,开发“主题+定制”产品。主题线路包括“茶马古道探秘”“丝绸之路重走”等,增强故事性和文化内涵。私人定制方面,可针对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服务,如“商务考察+旅游”、摄影团专属路线。
最后,结合科技与创新玩法。如在古迹景区使用AR/VR导览,提升游客体验。通过社交媒体互动,设计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打卡点。
三是优化营销策略,精准触达目标客户。
旅行社要加强海外社交媒体营销。新兴市场的游客往往通过YouTube、TikTok、Facebook等平台获取旅游信息。旅行社应与海外旅游博主、KOL(意见领袖)合作推广新产品、新服务;制作短视频、VR预览,展示深度游体验内容;运营多语言官网和社交媒体账号,提供英语、阿拉伯语、俄语等版本。
旅行社还可与海外旅行社、OTA平台合作。如与Lonely Planet、TripAdvisor等国际旅游平台合作,增加曝光量。与海外小众旅行社建立代理关系,推广特色产品。
同时,旅行社也应积极参加国际旅游展会。如ITB Berlin(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WTM London(英国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直接接触海外买家,推广中国旅游产品。
四是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口碑传播。
培养多语种导游,提升专业度。新兴市场游客往往需要更专业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应招募精通小语种(如俄语、阿拉伯语)的导游,提供培训,确保导游能深入地讲解历史、民俗。
优化接待设施,提升舒适度。旅行社可与特色民宿、精品酒店合作,为入境游客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确保交通便利,如安排专车接送、提供Wi-Fi等便利设施。
建立完善的售后反馈机制。通过邮件、社交媒体收集游客评价,持续优化产品。鼓励游客在TripAdvisor、Google Reviews等平台分享体验,提升旅行社口碑。
五是把握政策,并做好风险应对。
旅行社要时刻关注签证便利化政策,加大对客源国市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吸引中转游客,尤其是来自新兴市场的游客。
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游客安全。旅行社要制定多种应急预案,如自然灾害、疫情等情况下的游客安置方案,提供24小时多语言客服,确保紧急情况能及时处理。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复苏,中国入境游市场有着巨大潜力。旅行社应推动可持续旅游,开发生态友好型产品,吸引环保意识强的游客。旅行社还可以结合数字化趋势,利用AI客服、大数据分析优化产品,探索“旅游+”模式,如“旅游+医疗”(如中医养生游)、“旅游+体育”(如马拉松赛事旅游)。
入境游新兴客源市场的出现为旅行社提供了新机遇,但也对企业精细化运营提出了新要求。通过精准定位、深度产品设计、创新营销、优质服务,旅行社可以在这一蓝海市场中占据先机。未来,随着中国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新兴市场有望成为入境游的重要增长点,旅行社需持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旅游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