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郑永华
今人多将始于唐代的法源寺视为北京佛教“第一寺”。其实在北京早期的佛教发展史上,“第一佛寺”并非法源寺,而是比法源寺还要早上一百多年的尉使君寺。
尉使君寺始建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为北京所知流传有绪的早期著名大寺。寺院为时任幽州刺史尉苌命创建,故名尉使君寺,后人又记作魏使君寺。“使君”为古代刺史、州牧等州郡主官的尊称,两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就有“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的说法。这里的尉使君、魏使君,指的是东魏时期担任幽州刺史的尉苌命。尉苌命,《北史》记作尉长命,“性和厚,有器识”,以军功累迁幽州刺史,统督安、平二州,“虽多聚敛,然以恩抚人,少得安集”。(《北史》列传第四十一,尉长命传)尉苌命以主管身份在幽州城内创建佛寺,其建筑规模之大,以及寺庙在全城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均可想见。此后该寺经过多次改名,多次被毁,亦经多次重修。但作为俗称的尉使君寺之名,一直在民众中间口耳相传。
大概在尉苌命去世后不久,尉使君寺首先改称为智泉寺,随即毁于后周年间。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幽州刺史窦抗于寺内再“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改名普觉寺。这缘于当年四月初八佛诞纪念日,隋文帝诏令于全国三十州内广建舍利塔,分送供养,任人布施,为示郑重,还令地方官吏停止政务七天。于是各地纷纷创建佛塔,安置舍利,成为隋代轰动全国的政治大事与佛教大事。幽州刺史窦抗重修城内著名的尉使君寺,用以珍藏朝廷颁送的佛宝舍利,可证该寺在隋代的政治地位。
入唐以后,尉使君寺又多有变动,留下了历史迁转的痕迹。唐载初元年(690年)秋季重九日,太后武则天改唐为周,改元天授。67岁的“神圣”女皇帝为制造代唐称帝的舆论,在长安、洛阳两京以及各州建造大云寺,用来珍藏、讲解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尉使君寺也因此改称大云寺,进一步巩固了其幽州“首刹”的政治地位。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前后,尉使君寺又改称龙兴寺,这是李唐复国之后再一次统改寺名。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暴风雨导致雷电“灾火延寺”,这座寺庙主体建筑基本上化为灰烬。
十年后的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诏“灭佛”,尉使君寺遭到严重破坏,“佛寺废毁”。不过次年其子宣宗继位即宣布“再崇释教”,“敕修废蓝”。幽州民众整理龙兴寺废基时,于寺下掘出石函舍利。其时寺院的地面建筑已基本全毁,主事者于是将“重光”舍利移送附近悯忠寺内供养,“俾士庶瞻礼”。随后舍利复秘藏于悯忠寺多宝塔下,未再回归。舍利在佛教传播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原珍藏龙兴寺内的舍利转而移置他寺供养贮藏,很大程度上成为该寺在唐代后期政治地位与文化地位均有所下降的体现。
唐宣宗大中年间,节度使张信伸再次“奏立精舍并东西浮图”,分称殊胜、永昌,并获得赐额“延寿”,尉使君寺于是改称延寿寺。文献中所言“张信伸”,很可能是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允绅。大中四年(850年),张允绅因卢龙军作乱,以衙将在幽州自称“留后”。朝廷后来授予其幽州节度使,后晋封燕国公,咸通十三年(872年)病卒。(《新唐书》本纪第八、第九,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张信伸主政期间的整修、扩建,对于尉使君寺在唐末及五代时期的持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辽景宗保宁年间,延寿寺庙宇再经大修,“建殿九间,复阁衡廊,穷极伟丽”。辽兴宗崇熙年间复遭灾毁,不过随即重修。辽代崇敬佛教,延寿寺香火繁盛一时。辽圣宗、辽兴宗均亲临寺内饭僧,举办各种佛事活动。辽末宋军进入燕城,亦曾于该寺立碑纪功。
金代延寿寺赓续传承,天会五年(1127年),“靖康之变”后被掳至燕京的宋太上皇徽宗九百余人,即于寺中囚居数月,“供张甚厚”。(《呻吟语》)皇统二年(1142年),延寿寺还得到时任燕京留守的邓王完颜奭垂青,“益加完葺”。完颜奭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嫡孙,赵王完颜宗杰之长子。金代居守宗室对延寿寺的重视,本可让寺庙重光,大添异彩,可惜仅过一年,完颜奭即病逝于西京留守任上。(《金史》列传第七)再过一年,重修未久的佛寺复遭大火。
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延寿寺被金廷占据为宫。直到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金世宗方令有司另外择地“重建”,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竣工,一度列为“幽州首刹”,传承六百四十余年的尉使君寺,由此也走到了历代相传的尽头。《元史》记载,元后期泰定四年(1327年),皇子允丹藏卜“受佛戒于智泉寺”。此智泉寺,或系金代移建后的延寿寺之旧称。
沿至清代,尉使君寺已经杳无踪迹,时人谓为“隋塔及唐时所立精舍并东西浮图,与辽时所建殿,其遗址今俱无考”。(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六十)其具体位置,唐代《重藏舍利记》记为幽州子城东门之东百余步的大衢以北,《元一统志》谓在大都“旧城悯忠阁之东”,《春明梦余录》则称其位于“悯忠寺前”。作为早期北京“第一佛寺”的历史遗迹,大概分布在今法源寺东南的盆儿胡同往北至烂缦胡同一带,现已湮灭无存,徒于文献中留下少许蛛丝马迹,供后人联想追忆。
(作者为北京市社科院史志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