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聚焦“可持续发展研讨”——
立己达人 共续上合生态文明
■ 记者 史莺
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一个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是人类共同的期盼。
走进昨天下午举行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分议题“可持续发展研讨”现场,您会发现,这一愿景正从“共同期盼”加速转化为“实际行动”——台上,中外嘉宾们聚焦“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紧扣“驱动绿色发展 共续上合生态文明”的主题,探讨上合组织国家在新能源开发、环保技术共享及绿色经济转型中的文明互鉴、丰硕成果、合作潜力;台下,不同国家的与会者凝神思索、不时颔首,“立己达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共识在思想碰撞中更加清晰明确。
推动绿色发展,为何需要上合组织国家紧密团结协作?“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正以惊人速度席卷全球。它并非遥远的威胁,而是切实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冲击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根基。”讨论一开场,长期从事气候风险评估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巢清尘的一番话,让嘉宾们陷入沉思。她表示,作为占据全球四分之一陆地面积、拥有近一半世界人口的跨区域国际组织,上合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合作潜力巨大。
“截至2024年,中国的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合计达12.5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的承诺”“中国近20年贡献全球四分之一的绿化面积,提前7年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巢清尘列举的数字,得到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教授、阿斯塔纳国际大学项目专家叶莲娜·涅恰耶娃的认同:“近年来,中国致力于绘就绿色丝绸之路画卷,展现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担当。在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上合组织框架下,绿色能源项目越来越多,如迪拜的世界最大单体光伏电站,巴基斯坦的太阳能与风能电站,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环保铁路,老挝的水电站等。务实合作成为推进各国能源转型的关键途径。”
上合共赢之路越走越宽,各领域合作也在持续深化。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亚历山大·德,是中能建国际建设集团中亚有限公司的高级市场经理。“我们是中国能建的海外分支机构,负责建设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国际能源合作项目,如光伏、储能、风电等。目前正建设总金额超70亿美元的一系列绿色项目,对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更是中乌友谊的见证。”叶莲娜·涅恰耶娃同样对绿色合作的立己达人感触颇深:“一系列数字表明,对哈方而言,与中国的绿色合作,其意义不单是生态保护,更是让哈方融入全球发展倡议、吸引绿色投资的重要契机。如果不在两国合作中绿色转型,将对哈方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作为首个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立并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新开发银行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支持,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等方面成效显著。在该银行环境社会治理局负责人罗曼·诺沃日洛夫看来,可持续金融不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推动改变的力量。“我们积极推动在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社会债券等,以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同时进行股权融资,设立专门的融资基金,对绿色企业发展提供长期投资。自2015年以来,新开发银行已批准120个投资项目,贷款总额约合400亿美元,我们将继续以更多融资助力上合组织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文明互鉴的历史。如今,这条千年古路再次被点亮——传承中国工匠精神和古老智慧的鲁班工坊,带着中华文明创新性和包容性的基因,成为世界文化融合且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当与会嘉宾为一个个现代国际合作典范所惊叹时,现场大屏幕上出现了由各国“鲁班工坊”学生照片组成的“笑脸墙”。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庞,“鲁班工坊”项目负责人代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维园说:“绿色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鲁班工坊助力各国培养的人才,正在为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而可持续发展正是为这些年轻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发展空间,创造美好未来。”
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热议文化遗产守护、传承与创新——
文明要互鉴 古韵有新传
■ 记者 张雯婧
上合组织“大家庭”地处亚欧大陆,历史上“丝绸之路”贯通域内,各国无不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昨天下午,在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活动中,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开启了有关文化遗产的交流。来自上合组织国家文旅、考古、艺术等领域的代表,以“传承历史文化明珠 共绘上合灿烂文明”为主题,通过分享各国在文物考古、文化习俗、民族手工艺、非遗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共同探讨文化多样性对推动构建上合组织共同家园的积极影响,促进上合组织域内文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嘉宾们的讲述中,一个个承载着文明记忆的动人故事徐徐展开。
守护,这是跨越国界的文明接力。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的故事从一张特殊的照片开始。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撒扎干遗址的一座大型墓葬发掘现场,王建新和团队搭建起临时性的保护展示大棚。说到这个大棚的作用,王建新动情地说:“我们不仅要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不断获得学术上的突破,而且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好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工作。我们坚持对发掘过的遗址认真进行回填保护。”
在一个惊心动魄的下午,得知当地砖厂的推土机挖出了千年古墓,王建新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专家学者手挽手站在推土机前,阻止继续施工。随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迅速叫停了施工项目。“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守护文化遗产不分国界。”王建新表示,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对丝绸之路各条路线的遗产构成和分布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为争取更多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入跨国联合‘申遗’提供学术支撑。”
传承,这是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G20(二十国集团)青年企业家联盟中国荣誉主席、北京中轴线文化教育专项基金副主任贾玮的分享,更像是一部沉浸式的纪录片。
活动现场,她带着大家“云游”北京中轴线:这条长达7.8公里的壮美主线,不仅仅是承载着千年文化历史的城市景象,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象征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家知道吗?故宫建筑群有三个特别有名的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座大殿都有一个相同的‘和’字,代表着和平与和谐。”在贾玮看来,这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和谐的热切期盼和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这种追求也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人民对美好精神的价值向往,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在她的讲述中,北京中轴线已经化作一条传承的纽带,连接着中国与世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也连接着文化与经贸。
创新,这是面向未来的文明密码。
“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画艺术家、书画展策展人冬青国在分享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书法的欣赏。
冬青国从中学时期就对中国文化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在俄罗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自学中国书法和绘画。当终于有机会到中国进修时,她不仅学习中国绘画、书法、篆刻等课程,还亲身感受了中国多地的文化习俗。
回到俄罗斯后她发现,中国书法在当地备受青睐。“有许多人都尝试手执毛笔书写汉字,这也使得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在俄罗斯,有许多高校、中学、小学和其他相关的教育机构都会定期举办中国文化艺术推广活动。”冬青国说,在这个背景下,也出现了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不够专业等问题,“信息化时代,我建议用数字化技术联合开发专门针对外国人学习书法的教学体系,让更多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当数字技术遇见传统书法,当古老文明碰撞现代创意,上合组织各国正在用创新的方式书写文明交流的新篇章。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实践,恰如一条无形的“丝路”,将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与未来愿景紧密相连。
从哈萨克斯坦专家有关“数字非遗地图”的构想,到印度塔布拉手鼓大师的即兴演奏……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而那些关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与创新的故事,那些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密码,也将在上合组织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与会嘉宾围绕运用多元影像搭建国际传播新桥梁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让“上合叙事”更加可亲可感
■ 记者 李杨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影像表达已成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在上合组织“大家庭”中,一个个镜头、一段段光影,用真实、立体、生动的方式,讲述着上合组织国家之间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而故事里最活跃的身影,就是各国的年轻人。
昨天下午,“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多元影像分议题交流研讨”活动在津举行。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高校学者、影视界“大咖”、青年人才、自媒体创作者齐聚一堂,热烈探讨如何将传统光影技术与“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兴媒体方式有效结合,搭建起国际传播的新桥梁。
“青年一代是塑造上合组织乃至全球未来的关键力量,决定着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加速变革、挑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塔吉克斯坦Sinamo电视台记者、导演穆希丁·苏莱莫诺夫指出,影像作为重要载体,是构建共同信息空间、增进文化互信的关键。在他看来,上合组织为青年提供了表达创新、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包容的平台,支持青年影像创作与合作是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著名纪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梁碧波从专业角度阐述了如何引导青年用影像关注社会、了解世界。“上合组织各国影像文化丰富多元,非虚构电影(纪录片)可在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相互理解上发挥重要作用,它能真实展现民众生活、减少认知差异。”他呼吁上合组织国家加强该领域协作,“丰富的文化历史与快速发展的现实,为各成员国提供了绝佳的影像创作题材,应充分利用影像力量增进互信与交流。”
“影像艺术应成为跨文明交流的通用语言。”吉尔吉斯斯坦奥斯卡委员会主席,吉尔吉斯斯坦电影人联盟、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会成员塔兰特别克·托洛别阔夫倡议,建立青年影像合作平台,通过联合举办电影节、数字艺术展等活动,推动各国青年用镜头讲述真实故事,促进文化互鉴。他指出,数字化技术能有效展现上合国家丰富的文化传统,建议设立线上电影节和电影俱乐部,鼓励青年用影像探讨社会议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籍在读博士、2014年“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比赛总冠军罗维卫通过荧屏被中国人民熟知和喜爱。如今,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他又将“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很多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热衷参与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社交媒体作为青年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推动彼此了解朝着更深入、更多元、更稳固的方向发展。”罗维卫说,虽然社交平台不断迭代,但追求深刻、独特的核心内涵始终不变,期望与上合组织国家青年共同创造更多有品位的影像作品。
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印度籍专家、出镜记者、印度自媒体网红德伟分享说,在视觉媒体主导的世界里,青年创作者正利用电影、视频和数字平台的力量,架设起一座座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他提到自己参与拍摄敦煌的经历:“我们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共同回忆,将中印文化元素融合为一个和谐的叙事。这类作品既具娱乐性,又富教育意义,更充满启发性,受到两国受众的广泛好评。这让我更加坚信,视觉媒体能够巩固人民间的情感纽带。”
活动中,尽管思想火花碰撞,但大家的共识却统一清晰:影像,不仅是文明对话的“润滑剂”,也是民心相通的“催化剂”。它让宏大的“上合叙事”变得更加可亲可感,让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在方寸屏幕间相遇相知。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青年乐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他们思维活跃、视角独特,是捕捉时代脉动、表达文化自信的“生力军”。那些被光影串联起的深厚情谊,也将推动上合组织这个共同家园,奔向更加包容、和谐、繁荣的明天。
上一篇:三访金田,新村新景新生活
下一篇:暑期出境游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