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王美霜
7月20日20时,在阿尔山论坛中心,《赞歌》悠扬的旋律如清风穿林,内蒙古民歌特有的辽阔音色穿透剧场——这场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打造的“风雅北疆・山水之约”文化演艺,不仅为以温泉与森林闻名的阿尔山添了文化新地标,更让这座小城正式迈入“白天观山水、夜晚品文化”的全域旅游新时代。
北疆文化之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演出开场前1小时,论坛中心外的圣泉广场已飘起细碎的笑语。来自上海的李女士带着父母在检票口排队,指尖摩挲着刚打印的节目单:“早就听说阿尔山的自然风光像幅油画,没想到还能赶上这么高规格的演出。”
20时整,剧场内的灯光渐暗,舞台中央的追光突然亮起,像从夜空坠落的一束月光,《赞歌》悠扬厚重的歌声渐起。13个主体节目与4个互动环节如珍珠般串联,歌唱、舞蹈、杂技、马头琴在90分钟里流转,让观众在光影变幻中触摸到内蒙古文化的温热肌理。
“请接受来自内蒙古的敬意。”当主持人道出这句问候时,演员手捧蓝色哈达沿剧场通道缓缓走来。圣水迎宾环节的圣洁氛围里,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正如内蒙古艺术剧院现代艺术团副团长高金山所说:“我们要让每一位观众都成为北疆文化的见证者,将内蒙古的表演在阿尔山最美的季节呈现给全国各地过来游玩的客人。”从《赞歌》到《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北疆文化正以这样鲜活的方式完成现代表达。
《花海阿尔山》的歌声清澈如溪,背景大屏杜鹃盛放的影像漫过观众视线,将阿尔山的秀美娓娓道来。《酒歌》的互动环节更是让气氛沸腾——孟根花热情的邀约,观众自发的击掌打节拍,跟着歌曲一起律动。来自吉林的90后游客小林笑着说:“以前觉得民族音乐离生活很远,今天才发现能这么燃。”在歌曲《万丽》欢快的节奏里,身着蒙古族服饰的“万丽”姑娘们走进观众席跳起舞蹈,不少观众也加入其中,和演员们热情互动。呼麦表演《四岁的海骝马》,文丽用喉音演绎的马嘶声与双合尔的马头琴交相辉映,观众仿佛置身万马奔腾的草原。杂技表演《双人力》向观众展示力与美,《坛技》则展示了杂技演员高超的技艺。
当《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响起,全体演员与观众齐声合唱,内蒙古民歌特有的悠长尾音在剧场回荡,观众轻摇哈达形成的蓝色波浪,与舞台上的光影交融成河。“在阿尔山唱歌,和在大剧院不一样。”歌手呼和木其尔说,“这里的风、空气里的草木香,都能让歌声更有生命力。”最初接到驻场演出邀请时,他曾担心重复表演会消磨热情,但首演时观众的眼神让他释然。他说:“每次唱到‘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看到台下亮晶晶的目光,就知道这是最生动的舞台。”
从90分钟到24小时:文化旅游的新节奏
这场演出带来的,远不止90分钟的沉浸体验。演出散场时,21时30分的阿尔山夜色正浓——来自西安的情侣小李和小陈跟着人流散步到达沃斯灯光秀,小陈的手里还攥着哈达:“本来订了酒店休息,现在只想再逛逛。”这种“延长的夜晚”,正悄悄重塑着阿尔山的城市节奏。
“以前游客来阿尔山,多是上午看火山,下午泡温泉,晚上就没了去处。”阿尔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晓明坦言,演出恰好填补了文化消费的空白。首演当日,阿尔山酒店的平均入住率较上周同期明显提升,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的工作人员发现,很多游客看完演出就预订第二天的森林徒步,说要把白天的风景和晚上的艺术串成完整的故事。
正如阿尔山市副市长白峰所说:“演出不是孤立的文化事件,是激活全域旅游的‘金钥匙’。”它让温泉、森林、草原这些静态资源有了动态的文化表达,也让阿尔山的文旅融合跳出了“旅游+文化”的简单叠加——《花海阿尔山》唱的是本地风光,《莫尼山》呼应的是地域精神,连圣水迎宾环节都暗合着阿尔山“圣泉”的美誉,真正以文化为内核重构了旅游价值。
“以前推介阿尔山,总要费劲解释我们不只有美景,现在一句来阿尔山看一场文化的盛宴,就能引来一堆追问。”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许静笑着说。这种文化赋能已悄然渗透到消费端,在阿尔鹿文创店里,游客看完演出就来搜罗周边,说要把“阿尔山的礼物”带回家。文化旅游要有文化内核的支撑。演出就像一个磁场,把分散的夜间业态串成“观演—夜游—消费”的完整闭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阿尔山市立足多元文化资源,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发展的鲜活素材。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矩阵,实施北疆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持续推出《水韵阿尔山》《哈拉哈的回响》等主题舞台剧,形成“一剧一景”的文化体验模式。将“温泉文化”“冰雪文化”等融入旅游线路设计与景区导览系统,让游客在观光中感受文化魅力。活化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阿尔山火车站、南兴安隧道碉堡等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围绕日伪侵略遗址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游线路,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5万人次。推动白狼林俗树皮画、西口柳编等3项自治区级非遗产业化,开发“非遗+研学”“非遗+文创”产品,其中树皮画十二生肖系列斩获全国旅游商品金奖。
暖暖的阿尔山:主客共享温情夜晚
在“暖暖的阿尔山”服务品牌引领下,这份热闹里还藏着人情的温度。演出散场后,不少观众在岔路口犹豫,出租车司机刘雅军总会摇下车窗:“去哪个酒店?我送你们,顺路。”他的车里别着一条观众送的哈达,“以前晚上跑两趟就收车,现在演出散场后从论坛中心到各个酒店的单子接不停。”刘雅军笑着说,“游客们上车就聊演出,我也跟着听了不少知识,能算半个讲解员了。”
“这才是‘暖暖的阿尔山’该有的样子。”本地居民王阿姨看着广场上欢笑的游客,眼里盛着笑意,“以前晚上出门冷冷清清,现在游客多了,我们也爱出来散步,和他们聊聊天,感觉整个城市都活了。”这种主客共享的氛围,正是阿尔山夜经济的独特魅力——它不是游客的“独乐乐”,而是市民与游客共同参与的“众乐乐”。
来自武汉的刘先生说:“以前看演出是看热闹,这次是看懂了文化的魂。”他计划把演出视频发给孙子,让孩子知道,除了流行歌,还有这么震撼的民族音乐。年轻游客则更爱这场演出的体验感,他们纷纷表示:“互动环节太加分了。”
近年来,阿尔山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主线,以“旅游火起来”为目标,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形成了“主客共享”的发展新格局。走进避暑胜地阿尔山,这里白天清凉舒适、满眼绿意;一到晚上,整个街区霓虹璀璨,车水马龙,潮嗨巷里吆喝叫卖声、举杯欢呼声此起彼伏,各种夜间经济摊位整齐排列,本地美食、烧烤摊、特色酸奶等小吃很快赢得了各地食客的心,烟火气十足的夜晚让人倍感放松。舒适安心的环境、干净卫生的食品、透明合理的价格、场景多元的夜经济模式为生态小城增添了一抹夜间亮色。夜经济一边增强着居民生活幸福感,一边繁荣着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夜间经济新热点,拉动全市经济新增长。
首演成功不是终点,而是阿尔山文旅融合的新起点。据了解,“风雅北疆・山水之约”文化演艺将持续至8月20日,在这期间会根据观众反馈调整部分节目。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到“暖暖的阿尔山”服务品牌的打造,再到这场演出的成功,阿尔山的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旅游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相遇。
夜幕下的阿尔山,论坛中心的灯光渐渐暗了,但圣泉广场的欢声笑语仍在继续。卖烤玉米的张大姐收了摊;刘雅军的出租车载着最后一批客人驶向酒店,车里还放着《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王阿姨牵着孙子的手往家走……
正如歌里所唱,这场山水与风雅的约定才刚刚开始。每一位来过的游客,都已成为这场约定的见证者与传播者——他们带着哈达的余温、歌声的回响离开,又把阿尔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这座小城,自然与文化从来不是割裂的风景,而是共同奏响的生命乐章。白天,森林与温泉诉说着大地的传奇;夜晚,歌声与欢笑延续着北疆文化的血脉。
夜空之下,《赞歌》的尾音仿佛还在空气中飘荡,与圣泉的流水声、林海的涛声、游客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阿尔山最动人的夜曲。而这场关于山水与风雅的约定,才刚刚写下第一行旋律。
(本版图片由阿尔山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上一篇:湖南三地跻身2025年全国百强县
下一篇:小小微生物,启发农业“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