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25年广州市中考成绩正式放榜。这本是考生和家长期待已久的时刻,然而,令家长们苦不堪言的骚扰电话和短信也随之而来。近日,《南方都市报》刊发专题调查报道,跟踪采访多位持续遭遇信息骚扰的家长,并深入暗访相关产业链,揭开了学生信息泄露问题背后真相的一角。
教培机构、中职院校、民办中学……据报道,在广州市,每年中考升学季,考生和家长都会受到来自这些机构的骚扰。对方在打来的电话、发来的信息中,都能精准地报出考生姓名。最高峰的时候,一名学生的父母在一天之内就能接到20个左右的营销电话。
对涉事机构而言,试图通过电信渠道自我推销、扩大影响力,本身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从学生与家长群体收到电话与信息的频率来看,这些机构的做法,无疑大大超出了正常营销的限度,在实质上形成了骚扰。而且,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机构究竟是从哪里得到了如此准确的考生信息?显然,如此大规模、周期性的信息泄露,已经不仅是“烦人”的问题,更令社会大众倍感担忧。
信息泄露的源头究竟在哪?对此,《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找到了一些线索。首先,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都反映,在中考志愿填报期间,只要在一个在线问卷或免费领取资料、志愿填报讲座等活动中留下联系方式,很快就会收到众多机构的“信息轰炸。这说明在不同平台、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网状的信息泄露渠道,也意味着这些机构对用户的个人信息缺乏基本的保护能力或保护意愿。
然而,这并非考生信息泄露的唯一渠道。不少家长反映,他们从来没有把相关信息留给机构等,却还是中了一样的招。某些打来骚扰电话的机构,不仅知道考生姓名、父母电话,甚至连考生的成绩水平都一清二楚。这些考生的信息究竟是从哪里泄露出去的,仍在重重迷雾之中。
要回应公众关切,靠媒体报道推动舆论关注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关部门还应尽快介入调查,查明考生信息泄露的具体环节,追溯这些信息从何而来、如何流转、最终落入谁手。特别是对那些能准确掌握考生成绩区段等敏感信息的推销电话,更需要认真调查其背后是否存在校方或有关部门失职失责的问题,确保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不受损害。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反复拨打电话、大规模群发短信的机构,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加大力度严肃处理。即使其获取考生信息的来源尚未完全查清,这种持续侵扰考生和家长的行为,本身就已涉嫌违规,理应承担相应后果。监管部门应当厘清招生宣传的行为边界,对严重超出正常范围、影响恶劣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曝光,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需要看到的是,这篇报道所揭示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地方。近年来,围绕中高考考生群体的信息泄露、骚扰推销等问题,在多地都有出现,已成为困扰考生与家长的一大公害。各地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全面梳理本地招生季管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健全保障机制。让学生安心考试、让家长免于干扰,是升学季最基本的保障,也应成为相关公共治理的重要方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夜读|廿年食蚝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