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酶学泰斗与汤臣倍健高管到访汉和生物 深化功能性酶研发合作
创始人
2025-07-23 11:57:39
0

  七月流火,万物并秀。2025年7月15日,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和生物”)迎来了一场牵动大健康产业格局的重要交流——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标杆企业汤臣倍健党委书记、集团副总经理蔡良平先生,携手国际医学科学家、“纤溶酶之父”曾运雄教授一行莅临考察,与汉和生物董事长梁承、董事陈成、广州汉和生命科学总经理袁萍等核心团队深入交流,共话产业创新与合作愿景。这场跨越产学研的深度对话,不仅是行业领军者对汉和生物技术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阅,更预示着大健康领域“研发-生产-市场”全链条协同的新可能。

  聚首汉和:三大力量的产业共鸣

  清晨的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汉和生物智能细胞工厂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朝阳与科研精神交相辉映的光芒。当蔡良平副总经理与曾运雄教授的身影出现在厂区门口时,早已等候在此的梁承董事长快步迎上——三位分别代表“行业标杆企业”“顶尖科研力量”“创新生产平台”的领军者,在握手的瞬间,便开启了一场关于“科技赋能健康”的深度共鸣。

  汤臣倍健作为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的开拓者与领航者,自199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诚信比聪明更重要”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从全球原料采购到智能化生产、从严苛质量管控到透明化品控的全链条体系。2002年,公司率先在行业内启动“透明工厂”建设,让每一粒产品的原料来源、生产流程、质检数据都阳光可溯;其建成的GMP洁净车间更是以“万级洁净标准”成为行业标杆,为膳食补充剂的安全性筑起铜墙铁壁。作为公司党委书记与集团副总经理,蔡良平先生深耕行业二十余年,始终主导生产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从推动原料采购网络覆盖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到引入人工智能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黑灯工厂”运营,汤臣倍健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他对“科技+品质”的执着追求。此次带队考察,蔡良平坦言:“汉和生物在合成生物学与高价值化合物生产领域的突破,与汤臣倍健‘全球营养,优中选优’的战略高度契合,我们期待在这里找到产业链协同的新支点。”

  同行的曾运雄教授,则是大健康领域“产学研转化”的传奇人物。这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与分子生物学双博士,现任WHO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核心成员、国际结构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以“纤溶酶之父”之名享誉全球。他的科研生涯,始终围绕“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逻辑:从鹰嘴豆中分离出活性提升5倍的纤溶酶,发明超分子共晶递送技术攻克稳定性难题,推动酶基健康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在抗衰老领域,他带领团队破解AKG(α-酮戊二酸)的代谢密码,通过超分子共晶技术将其水溶性与生物利用度提升12倍,动物实验中逆转线粒体衰老指标,人体临床试验更实现基因甲基化年龄平均年轻8.2岁的惊人成果;而在褐藻寡糖与L-茶氨酸研究中,他不仅揭示了褐藻寡糖激活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更阐明了L-茶氨酸通过血脑屏障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路径,为新型免疫调节剂与神经健康产品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科研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曾运雄教授在考察中强调,“汉和生物的生产平台,或许就是将这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普惠健康产品的关键一环。”

  作为此次交流的东道主,汉和生物自成立以来便以“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者”为定位,在微生物发酵与高价值化合物生产领域深耕不辍。董事长梁承带领团队构建起涵盖智能细胞工厂、精制提纯车间、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全产业链布局,其自主研发的液态发酵技术,在益生菌、功能性肽、植物提取物等领域实现“高活性、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突破,产品矩阵已覆盖大健康、化妆品、医药等多元领域。“汉和的使命,是成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器’。”梁承董事长在欢迎致辞中表示,“汤臣倍健的市场洞察力与曾教授的顶尖科研资源,正是我们渴望对接的产业力量。”

  深度考察:解码汉和生物的“技术硬实力”

  上午九时,考察团在梁承董事长的引导下,首先走进汉和生物的智能细胞工厂。透过全透明的参观通道,一排排闪烁着蓝光的发酵罐整齐排列,中央控制系统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温度、pH值、溶氧量等数十项参数——这是汉和生物自主研发的“连续流发酵系统”,通过AI算法精准调控微生物代谢路径,使目标产物的转化率提升30%以上,能耗降低25%。“这套系统的核心是‘动态适应’,就像给微生物打造了一个‘智能营养师’。”陈成董事指着屏幕上的代谢模型解释道,“比如我们生产特定功能性肽时,系统能根据菌群活性实时调整碳氮源比例,确保产物始终维持高活性。”蔡良平副总经理仔细询问了设备的产能与稳定性,当得知该系统已通过FSSC22000认证,可实现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生产的无缝衔接时,他点头称赞:“膳食补充剂的原料生产,最需要这种‘精准可控’的能力。”

  移步至精制提纯车间,考察团的目光被一套看似不起眼的“膜分离系统”吸引。“这是我们针对小分子活性物质开发的‘多级膜过滤技术’。”袁萍总经理介绍道,“以AKG钙为例,传统工艺提纯纯度约95%,而通过我们的复合膜组件,可一次性将纯度提升至99.9%,且避免了有机溶剂残留问题。”曾运雄教授立刻追问:“膜材料的耐受温度与pH范围是多少?能否适配超分子共晶产物的提纯需求?”在得到“可耐受121℃高温与pH 2-12极端环境,已通过您团队研发的AKG共晶物提纯验证”的答复后,他露出赞许的笑容:“这解决了我们长期面临的‘规模化提纯活性损失’难题。”

  在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零下80℃的超低温冰箱整齐排列,保存着近千株自主筛选或改造的高产菌株。梁承董事长指着其中一株编号为“HH-2024”的菌株介绍:“这是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益生菌工程菌,能高效分泌短链脂肪酸,经过汉和的‘微囊包埋技术’处理后,胃酸存活率从30%提升至90%以上。”蔡良平副总经理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汤臣倍健正在布局功能性益生菌赛道,这种高活性菌株与包埋技术的结合,或许能解决行业‘活菌数衰减’的痛点。”

  最后的产品展示厅,宛如汉和生物技术实力的“全景窗口”:从每克含1000亿CFU的益生菌粉,到纯度99.9%的AKG钙晶体;从用于抗衰老护肤品的褐藻寡糖提取物,到可直接压片的L-茶氨酸复合颗粒……琳琅满目的展品背后,是汉和生物“以技术定义产品”的研发逻辑。当看到采用曾运雄教授团队专利技术生产的超分子共晶AKG钙样品时,曾教授拿起检测报告仔细查看,当确认“线粒体激活率与实验室数据一致”时,他对蔡良平说:“这就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理想状态——既保留活性,又实现量产。”

  共话未来:从技术共鸣到产业协同

  午后的座谈会上,茶香袅袅,思想碰撞。三方围绕“技术研发、产能合作、市场拓展”三大主题展开深度探讨,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合作蓝图。

  蔡良平副总经理首先提出“全产业链协同”的构想:“汤臣倍健的优势在于全球供应链整合、品牌渠道与消费者洞察,而汉和生物的生产技术与曾教授的研发成果,恰好能填补我们在‘高附加值原料自主生产’与‘前沿功能成分开发’的缺口。比如,我们可以联合开发基于AKG共晶技术的抗衰老产品,利用汉和的提纯优势确保原料品质,再通过汤臣倍健的‘透明工厂’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市场投放。”这一构想得到了梁承董事长的积极响应:“汉和已预留年产500吨AKG钙的生产线,可随时根据合作需求启动扩产,且我们的‘柔性生产系统’能快速适配从实验室小试到万吨级量产的全周期需求。”

  曾运雄教授则从科研转化角度提出建议:“功能性成分的价值,不仅在于活性,更在于‘精准递送’与‘协同效应’。我的团队正在研究AKG与褐藻寡糖的协同抗衰机制,发现两者联用可使细胞能量代谢效率提升40%。如果能借助汉和的‘多组分同步发酵技术’实现共生产,再结合汤臣倍健的剂型开发能力,有望推出下一代‘复合抗衰解决方案’。”他同时强调,“安全性是底线,建议三方联合建立‘功能成分安全评估中心’,从原料到成品全流程把控,这也是WHO对膳食补充剂的最新要求。”

  针对具体合作路径,三方初步达成三项共识:一是共建“前沿功能成分联合实验室”,由曾运雄教授团队提供技术专利,汉和生物负责中试转化,汤臣倍健主导市场导向研发;二是建立“弹性供应链合作机制”,汉和生物为汤臣倍健优先供应AKG钙、高活性纤溶酶等核心原料,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能;三是联合申报“国家级功能性食品创新平台”,推动超分子共晶技术、合成生物学发酵等前沿技术的行业标准制定。

  座谈会尾声,蔡良平副总经理感慨道:“大健康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比拼升级为‘研发-生产-市场’的系统战。今天的考察让我看到,汉和生物的技术实力、曾教授的科研高度,与汤臣倍健的产业积淀,完全可以形成‘1+1+1>3’的合力。”曾运雄教授补充道:“真正的创新,需要‘实验室的天马行空’与‘生产线的脚踏实地’相结合,汉和生物正是连接两者的最佳纽带。”梁承董事长则以“同行者”的姿态总结:“汉和生物愿成为各位的‘技术合伙人’,让更多像AKG共晶、褐藻寡糖这样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寻常百姓家。”

  启航新程:大健康产业的“协同进化”样本

  夕阳西下,考察团一行在汉和生物的厂区前合影留念。镜头中,蔡良平副总经理、曾运雄教授与梁承董事长并肩而立,身后是“汉和生物——让生物科技服务生命健康”的醒目标语。这场历时一天的考察,或许只是一次寻常的企业交流,但背后却折射出中国大健康产业“协同进化”的深层趋势。

  从全球视角看,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正经历从“基础营养补充”到“精准功能干预”的转型,消费者对“科学背书”“技术含量”的需求日益迫切。汤臣倍健作为行业龙头,早已意识到“原料自主”与“技术壁垒”的重要性,此次与汉和生物、曾运雄教授的对接,正是其构建“技术护城河”的关键一步。而汉和生物凭借在合成生物学与规模化生产领域的积累,有望成为连接顶尖科研与产业应用的“超级转化器”——其智能细胞工厂可快速适配各类功能性成分的生产需求,精制提纯技术能保障活性物质的稳定性,柔性供应链则能响应市场的动态变化。曾运雄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则为这种协同提供了“源头活水”,从AKG到褐藻寡糖,从纤溶酶到L-茶氨酸,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指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普惠”的健康解决方案。

  此次考察的意义,更在于为行业提供了一种“产学研用”协同的范本:科研机构专注基础研究与技术突破,生产企业攻克规模化与成本控制难题,品牌企业负责市场教育与消费场景落地——三者形成闭环,才能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大众。正如曾运雄教授所言:“健康产业的终极目标,不是生产昂贵的‘奢侈品’,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健康红利。”

  暮色渐浓,考察团的车辆缓缓驶离汉和生物厂区,但一场关于大健康产业未来的合作大幕,才刚刚拉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汤臣倍健、汉和生物与曾运雄教授团队的携手下,更多融合前沿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健康产品将陆续问世,为“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这场跨越产学研的深度对话,也必将成为中国大健康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注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山西一辆载12人的中巴车因强降... (来源:今晚报)转自:今晚报 【#山西一辆载12人的中巴...
2025暑期档大盘票房连续10...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今日大盘单日票房破亿,截至当前2025暑期档大盘单日票房已连续10天破亿,暑期档累...
观察快评:樊振东的真诚是对饭圈... (来源:猛犸新闻) 【观察快评:#樊振东的真诚是对饭圈文...
2025年中国内地电影暑期档票... 中新社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 高凯)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北京时间7月27日11时23分,中国内地...
向世界发出泉水邀约,2025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实习生 王姝然)7月25日晚,2025济南国际泉水节启...
青岛“汽车医生”研发“微创修复...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7日讯 7月26日是“青岛工匠日”,这是各行各业技术工匠们的节日。在青岛城...
超两万企业客户及开发者接入可灵...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披露,自今年4月可...
货拉拉多拉首款新车“多拉大面”...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Hehson科技...
火,终究包不住 烁渊 凭死记硬背的一段顺口溜,与一个“不演而演”的小品,何占豪“混”进浙江文工团。同学们都说,...
WAIC前线|商汤科技发布悟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