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展厅了解南宁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变迁,参观各类特展接受艺术熏陶,参加“小小讲解员”夏令营、非遗研学、“小小文物修复师”等活动……正值暑假,到南宁博物馆参观、获取文化知识的观众络绎不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南宁市博物馆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阵地,以原创展览为桥梁、以宣教活动为纽带,在传承文脉、弘扬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勾勒出精神文明创建的生动图谱。近日,南宁市博物馆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文化交融展现新姿
民族团结谱写华章
南宁市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原创展览。一场场兼具深度与创意的展览成为文明传播的核心载体,让多元文化在碰撞中绽放光彩。
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一个关于中国西南民族服饰的主题展览在南宁博物馆举办。展览通过广西的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贵州的苗族、布依族、水族及云南的彝族等3地9个民族共65件(套)民族服饰,以及各民族制作服饰的原料器具的展示,生动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展览期间,南宁市博物馆配套推出18项精彩纷呈的线下和线上宣教活动,吸引45万人次现场参观、9.9万人次在线上观看直播。2025年6月27日,这一精品展跨越千里,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巡展,搭建起西南民族文化与海派文化对话的桥梁,推动民族美学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创造性转化。
今年6月28日,南宁市博物馆推出“绝色——中国女性生活美学展”,展览精选160余件/套、208单件各朝代中国女性金、银、铜、玉器的饰品与生活用品,呈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角色的中国女性对美的不懈追求,每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各民族交融互鉴的深厚情谊。
自2016年开馆以来,南宁市博物馆形成“五大常设展为基、百场临特展为翼”的展陈体系,年均推出10余个涵盖历史、艺术、科技等多元领域的临时展览。2023年、2024年,南宁博物馆接待观众连续突破百万人次,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明课堂”。
红色基因浸润心灵
创新文明传播路径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南宁市博物馆以“1929年南宁兵变纪念馆”展陈为依托,创新打造“重温红色之旅”教育活动,构建“线下沉浸式大课堂+线上互动小程序”双线模式,让红色教育焕发时代活力。
线下沉浸式大课堂中,参与者化身“秘密情报员”,在破译历史密报、知识抢答、传递紧急情报等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团队凝聚力;线上互动小程序中,《96号汽灯店》探索解谜小程序,以南宁市中山路96号光昌汽灯店——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旧址为故事背景,帮助参与者在了解1929年南宁兵变历史的同时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
该活动自2021年推出以来,已开展84场线下沉浸式大课堂,吸引6358人参与;线上互动小程序吸引36754人参与,8651人获得文创纪念品,成为广受群众喜爱的教育项目,获评2024年全区博物馆“十佳”代表性教育项目。
“近年来,结合馆内特色展览,博物馆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以及一些相应的社交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南宁市博物馆宣教部讲解员莫雨楠介绍。
夯实精神文明根基
彰显博物馆社会担当
荣誉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扎实耕耘。南宁市博物馆将精神文明创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情况,辨析突出问题,做好思想引领。
南宁市博物馆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临时展览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400余场,开发的“南博小小讲解员”“红色之旅大课堂”“博艺苑”“舌尖上的博物馆”“南博系列研学课程”“博物馆奇妙夜”等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6大类近30个主题研学课程,打造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年均接待研学团队200余批次,成为青少年文明素养培育的重要平台。
一直以来,南宁市博物馆高度重视志愿者工作,积极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南宁市博物馆志愿者共有202名,年均提供现场志愿讲解超1000场次,形成了“场馆服务为基础、主题活动为特色、文化传播为延伸”的立体服务格局。
“我主要承担志愿讲解工作,不仅为观众讲解历史文化知识,还引导他们文明观展。观众都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南宁市博物馆志愿者汤莼说,他们用温暖服务传递文明力量。
从研学实践到志愿服务,从文化传播到精耕文明沃土,南宁市博物馆以多元举措夯实文明根基,将获得的荣誉转化为奋勇前行的强劲动力。南宁市博物馆副馆长周梅清表示,南宁市博物馆将持续巩固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创新精神文明传播路径,采用“文物+数智化+文明”的宣传方式,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文物背后的内涵,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南宁故事,传播好南宁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莫岚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