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幸福模样,从不只藏于风和日丽时的悠然惬意,更体现在极端天气下,城市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羁绊。前些日子全国范围的持续高温,让空调房成了多数人纳凉的“首选之地”,而那些暴露在烈日下的身影、发生在热浪中的故事,却让我对“幸福”二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宜君,这座向来以清凉著称的山城,夏季平均气温仅19℃,连空气里都总带着草木的湿润气息。可今年的高温天,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烤”验,把这座小城拽进了35℃以上的热浪里。在县城主干道,交警们的制服被汗水浸透,却依旧专注于交通指挥;在尧生镇供电所,电力抢修员顶着烈日更换老化线路,保障居民在空调使用高峰时的用电安全;还有环卫工人擦着汗水,笑着说看到游客开心,自己工作更有劲——质朴言语的背后,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岗位的担当。
这些在高温里坚守的身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郑州地铁纳凉点市民不想回家”事件。郑州开放35处人防便民服务点作为纳凉点,配备了休息桌椅、阅读书架等,全方位满足市民纳凉需求。这一举措在网络上收获无数好评,有人看到了城市对劳动者的尊重,有人感受到了公共服务的贴心。这同样也引发思考: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公共资源利用与民生关怀?
其实在宜君,我也看到了答案。面对罕见高温,当地没有手忙脚乱,而是让“爱心驿站”全天开放,连环卫作业都调整成了早晚错峰模式。这些举动或许算不上轰轰烈烈,却像高温天里的一杯民生“冰激凌”,让高温下的工作者甜到了心里、凉到了心底。毕竟,真正的清凉,从来都不止于温度,更在于人与人之间那点守望相助的热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