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仲夏的皖南山区,泾县榔桥镇河西村一处农家院落。
中午时分,泾县公安局云岭派出所教导员高志文刚把车在院子里停稳,母亲胡晓萍便快步迎出——她裤脚沾着竹屑,袖口卷起,露出晒得黝黑、筋络凸起的小臂。
“妈——”高志文推开车门,下午出差在即,只为这片刻的相聚。
堂屋里稍坐。胡晓萍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全家福上,照片里一家三口依偎着,笑容灿烂。“那时日子紧巴,家却是满的。”她轻声说,“2006年那场车祸,真像把天捅了个窟窿。”
高志文喉结滚动。那个夏天的记忆刻骨铭心:父亲重伤垂危,母亲攥着四张病危通知书,手抖如筛糠,却斩钉截铁对医生喊:“先救人!”最终,父亲捡回性命,却几乎成了“植物人”。
家底掏空,债台高筑。高志文多次欲休学,都被母亲死死拦住,“再难,不能耽误孩子前途!”胡晓萍的目光投向门前那片青翠的毛竹。她学砍伐、练捆扎,踩着吱呀作响的三轮车跑运输,肩膀压肿,双手磨出厚厚老茧。2008年6月,“河西竹业”的招牌在村口倔强挂起,成为这个风雨飘摇家庭的希望支点。
“厂子刚起步,难啊,多亏乡亲们拉扯。”胡晓萍常感念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丈夫住院时的捐款,她分身乏术时邻里帮忙看摊,甚至老人悄悄塞来的养老钱……点滴温暖,她深深铭记。
从此,六千多个日夜被胡晓萍切割成精准的刻度:清晨五点,为瘫痪的丈夫擦身、翻身、按摩,严防褥疮;备好早饭赶往竹厂;午间奔回照料喂饭;傍晚又忙着熬药、辅助康复。她自学中医调理,钻研按摩手法,硬是让卧床十九年的丈夫身上干干净净,未生一处褥疮,创造了乡邻口中的“生命奇迹”。
竹厂稍稳,胡晓萍第一个念头是回报乡邻,吸纳村民就业。“忙时在厂做事,闲时回家务农,两不耽误!”黄田村的村民李改生笑容满面,“一年能挣四五万,比外出强,老板待我们像家人。”为了让毛竹“身价倍增”,胡晓萍四处奔波考察,引入技术,将传统竹编与现代工艺融合,开发出二十多个新品。“以前一根毛竹卖几块钱,现在加工后能翻三五倍。”马渡村的村民张春霞感慨,“她不仅解了销路愁,更带我们趟出了致富路。”
如今,河西竹业已从家庭作坊壮大为规模加工厂,吸纳五十多人就业,带动周边种植数百亩毛竹。胡晓萍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高志文从警11年,始终牢记母亲的那句话:“穿上这身衣服,得像竹子扎根土里。”调解纠纷时,高志文眼前会浮现母亲挨家筹措医药费的背影;面对求助时,心中总回响起“人心换人心”的叮咛。2023年,为挽救一名轻生少年,高志文连续发送27条饱含深情的短信,最终叩开少年心扉,成功施救。
高志文说,母亲用十九载风霜,在他心田种下了无垠的“竹林”——那是风雨难摧的刚劲坚韧,是润物无声的善良,是将苦涩酿成琼浆的勇气。
接踵而至的荣誉成为这个家庭良好家风的生动注脚。高志文获评“安徽省杰出人民警察”并荣立个人二等功;胡晓萍被公安部、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爱警母亲”,她的家庭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 本报记者 罗鑫 本报通讯员 马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