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之滨,一场华丽的蜕变正在上演。
昔日的滩涂荒地,如今已崛起为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活力新城。当金融商务区的璀璨霓虹点亮夜空,当VR实验室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发,当滨江公园的盎然绿意浸润心田……红谷滩区正以昂扬之姿,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用实干与创新绘就着幸福生活的壮美画卷。
□洪观新闻记者 黄欢/文 摄影部/图
实习生 谢毅
经济发展:
产业领航 动能澎湃
从亟待开垦的荒滩,到引领南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红谷滩区实现了质的飞跃。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31.79亿元,稳居全省城区首位,这份成绩单印证了其发展的澎湃动力。
清晰铺展的“一核三带”产业版图,是红谷滩发展的核心引擎。金融商务核心区里,金融涌动,昼夜不息;VR产业园内,虚拟现实浪潮奔涌,引领前沿……更令人振奋的是,一批本土科技企业从这里起步,一路成长为创业板上市企业,生动诠释了红谷滩优质的产业链生态。
金融血脉的汇聚,为发展注入不竭动能。行走在金融大街、红谷中大道,中国农业银行、上饶银行、博能金融中心、江西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家挨着一家。平安银行南昌分行负责人深有感触:“我们见证了红谷滩区从滩涂之地到高楼林立金融区的巨变。这里不仅有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经济实力,更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高效的产融对接平台,都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在数字经济的强力牵引下,红谷滩区产业能级持续跃升。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创新沃土:全区金融业增加值高达226.55亿元,1400余家金融机构在此扎根;5家上市企业、20家省重点拟上市后备企业,组成了资本市场的“红谷滩方阵”。
从“楼宇经济”到“基金招商”,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双翼共振,正驱动红谷滩区产业版图不断升级。
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 智创未来
当全球VR产业大会的聚光灯一次次聚焦红谷滩,这片热土早已悄然变成蓬勃发展的创新热土。
中国(南昌)VR产业基地,是这片创新热土的核心地标。这里汇聚了300余家企业深耕虚拟现实领域。3家独角兽和50家瞪羚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为区域注入无限活力。创新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个个鲜活的发展故事,正是红谷滩区创新生态蓬勃生命力的最佳注脚。
龙头企业的磁吸效应日益凸显。2022年10月,科大讯飞江西总部及AI产业加速中心入驻VR产业基地。在优厚人才政策和行业龙头的双重带动下,中心已有效对接超100家生态企业,其中41家落户南昌创业孵化基地。这里聚集了数百名专业人才,组建了赋能导师团,构建起技术、市场、投资、品牌、管理、政策六位一体的产业赋能体系。
如今的红谷滩区,正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全力打造全省创新引领区。阿里、海康威视等10家数字经济百强企业的江西总部落户于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突破6000家;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百亿元;7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VR50强”。世界VR产业大会的永久落户,以及中南高科数字化智造产业园、航天智控设备智能运维大数据平台等29个重点项目的相继落地,标志着红谷滩区已成功构建起覆盖硬件研发、内容制作、应用服务的VR全产业链生态。
为了让创新的种子“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好”,红谷滩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关于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核心区的扶持办法》《支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等惠企政策精准滴灌;“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高效便捷;人才引进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度赋能,共同滋养着这片创新的沃土。
文旅交融:
活力绽放 魅力四射
当夜幕降临,赣江之畔便化身为流光溢彩的舞台。沿江的灯光画卷与“南昌之星”摩天轮交相辉映,吸引着游客流连忘返,光影之间尽显都市的浪漫风情。
红谷滩区的精彩,四季轮转,从未停歇。
“咚!咚!咚!”激昂的鼓点擂响,2025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在九龙湖水域震撼开赛。50支龙舟劈波斩浪,1500余名选手奋勇争先,3万观众热情助威。飞溅的浪花,勾勒出龙舟疾驰的轨迹,也仿佛映照着红谷滩区蓬勃发展的加速度。这场集体育竞技、文化展演与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盛会,正以“龙舟竞渡”之势,开启城市魅力的崭新篇章。
此外,贯穿全年的一系列顶级赛事——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的青春飞扬、南昌国际马拉松的全民狂欢……一项项赛事,如同闪亮的珍珠,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四季时光,持续释放着澎湃活力。
“演唱会经济”的异军突起,也成为红谷滩区文旅的耀眼名片。自2023年起,薛之谦、刀郎等知名歌手演唱会接连在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唱响,单场观众超5万人次,省外购票比例高达60%。仅2024年,这里就举办了27场演唱会,累计观演人数近100万人次,助力南昌强势跻身“演唱会经济第一梯队”。与此同时,赣江畔的烟花晚会、千人横渡赣江、左岸音乐节等活动轮番上演,全年文旅盛宴不断档。2024年9月,南昌保利大剧院华丽启幕,首演即吸引超万名观众,迅速跃升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文旅融合的强劲东风,吹动了商业版图的升级蝶变。地铁天虹、华润万象天地、地铁更新天地等高品质消费新地标相继亮相。如今,红谷滩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串联成“顶流商圈”,万达广场年客流量突破3000万人次。裸眼3D巨幕“秋水之光”成为现象级网红打卡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铁更新天地创新融合热带雨林景观与商业空间,开业首月便吸引超50万人次打卡,为城市商业注入了新奇趣与强活力。
生态筑底:
绿意盎然 和谐共生
水环境治理始终是民生关切的重点。曾经,前湖蓝藻频发、乌沙河水质波动、雨季内涝频现等问题曾困扰周边居民。如今,漫步水畔,碧波荡漾、水清岸绿的景象悄然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底色。从“源头截污”到“长治久清”,红谷滩区以时间为尺,丈量出一幅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
“目前,全区以排水单元整治为切入口,累计完成447个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市政管网病害修复超1万处,完成错混接整治超5.9公里,逐步疏通了城市‘毛细血管’。”红谷滩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红谷滩区以“治水”为笔,书写生态答卷,让每一股清流成为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之源。
水清城美。在红谷滩区,沿着赣江打造的28公里赣江市民公园,如绿丝带蜿蜒,成为市民的休闲好去处。27个“邮票公园”点缀街角,46%的绿化覆盖率让市民“推窗见绿、漫步即景”。
民生为本:
幸福加码 温情流淌
“新电梯又稳又快,上下楼轻松多了!”在红谷滩区凤凰家园小区,82岁的李大爷拎着刚买的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近期小区完成8台老旧电梯更换,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的“电梯惊魂”。这仅是红谷滩区民生关怀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已为11个小区加装66部电梯,惠及1600余人。今年还将在3个小区新增7部电梯,让更多“悬空老人”的出行之路变得平坦踏实。
教育是民生之基。红谷滩区累计投入25亿元,新建13所中小学,新增学位2.3万个,有效缓解了“大班额”“入学难”问题;同时新增42所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跃升至98.87%,让“幼有所育”更有保障。创新办学模式是提升品质的关键:“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2.0模式全面推行,碟子湖教育集团等五大教育集团通过托管帮扶、师资交流,有力带动了新建校与薄弱校的快速发展,“学在红谷滩”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医疗提质,守护健康“最后一公里”。红谷滩区大力推进“三甲医院+社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建立专家定期下沉坐诊机制。更令人称道的是创新打造的“虚拟医院”平台。在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生通过该系统,能在10分钟内为疑似肺癌患者完成从病史上传到三甲医院住院床位预约的全流程转诊。该系统已助力400余名患者高效就医,最快2小时即可入住三甲医院。如今,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于此,省儿童医院红谷滩院区年接诊量达50万人次,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5%,一张覆盖全域、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网越织越密。
“菜篮子”拎出幸福感与智慧感。日前,南昌市星级农贸市场评选揭晓,红谷滩区沁园农贸市场成为34家获评星级农贸市场中,唯一一个被评为五星级的农贸市场。来到这里,智能溯源秤、食品安全追溯屏一应俱全,电子屏实时滚动公示菜品检测结果。随着全区15个集贸市场完成智慧化升级,整洁明亮的环境、丰富多样的商品、便捷智能的服务,让红谷滩居民的“菜篮子”越拎越舒心。
养老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红谷滩区聚焦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高标准打造“幸福食堂”。目前全区已建成运营社区“幸福食堂”14个、社区助餐点10个,“社区食堂+社区助餐点+送餐入户”的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稳稳托起了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谷滩区正以金融的厚度、科技的锐度、文旅的亮度、生态的纯度和民生的温度,在赣江之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这里的每一次跨越,都在深刻诠释着发展的真谛:让奋斗者听见时代的澎湃强音,让每一位百姓共享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上一篇:辽宁民间故事推荐《高徒出名师》
下一篇:挑战“云擎”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