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以“民意搜集”渠道为治理牵引、以“议题分流”机制为科学统筹、以“流程管理”为效能关键,于洪区造化街道大转湾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构建起“矛盾萌芽有感知、多元化解有渠道、综合治理有反馈”的全链条社区治理体系,以问题高效破解的机制举措,绘就了一幅和谐幸福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 激活治理感知的“神经末梢”
第一时间感知民意诉求,是基层治理的“最先一公里”。大转湾社区党总支坚持把“民意搜集”渠道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抓手,积极搭建社区与居民紧密沟通联系的“民情网络”,使得基层矛盾感知的前沿触角更加灵敏高效。社区采取线上线下两条渠道发力:线上依托社区官方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开设“民生心愿墙”专栏,居民随时可以留言表达诉求;线下组织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针对收集到的居民诉求,社区迅速组织居民、物业、商户等多方主体召开民生议事会、联席会等,为居民解决实际难题。
“社区老年人比较多,应该为他们建一处合适的活动场所。”在一次社区线下议事会上,部分居民提出这一诉求。面对从场地规划到设施添置等一系列工作,社区党总支秉持把民生实事办好的坚定信念,多次组织各方协商议事,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将一处闲置的场地改造为“银发康养中心”,还定期邀请医护人员开展健康讲座,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此外,针对社区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充电桩不足等情况,社区党总支通过议事协商,整合小区闲置土地资源,规划建设了新的停车棚、充电桩,深受居民欢迎。
议题精准把脉分流 搭建多元调解的“四梁八柱”
大转湾社区健全议事协商机制,推行“议题分流”,为社区事务分类“把脉”。居委会担纲“组织者”、业主化身“当家人”、物业公司成为“大管家”、政府职能部门担当“后援团”、社区内各类主体充任“合伙人”,各方合力破解治理难题。健身器材选址兼顾便捷与安全,避开消防通道和休息区,按年龄分层配置;上下水改造先做全面检测,针对管道老化、反水等问题,选耐用材料、定靶向方案;供暖升级则聚焦管网排查与温控优化,让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居民心坎上,真正把协商成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善。
通过健全完善“快速响应、多元调解”机制,社区组织成立“邻和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阳光议事厅,主动精准掌握居民诉求。联合共建单位开展“爱心传递微心愿”活动,持续关注解决居民微小需求,激发群众自治共享的内生动力。组建社区“律师普法志愿服务站”,现场解答居民法律问题,线上为居民出招,成功化解了多起因房屋漏水、宠物扰民等引发的邻里纠纷,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系统链条闭环治理 升级良性运转的“操作系统”
满足民需、惠及民生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大转湾社区打造以网格员、职能部门等为联动方的小微矛盾自治微循环系统,实行简单问题速办速决、复杂问题联席会办、疑难问题提级攻坚,并配套满意度回访实现全闭环管理,及时将居民小微诉求化解在家门口。年初以来,共协调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20余项。
社区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成果转化流程,确保将服务精准“送上门”。每次议事协商结束后,社区立即对形成的方案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节点,制定详细的任务推进表。同时,成立由居民代表、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组成的监督小组,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通过线上平台实时更新项目进度,接受全体居民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透明化、规范化推进。
通过民意搜集、议题分流、流程管理“三项”机制建设,社区增强了党员、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的自我建设能力和服务意识,增进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肖春苹
下一篇:中医夜市“顺时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