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加快形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邓智团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结构的转变关系着我国整体现代化的推进程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一系列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到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4:1。
时隔十年,中央再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沿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引的方向,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精准施策,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高品质美好生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突破性进展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的十年来,各地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在规划协同、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政策动能。十年来,各地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在规划协同、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系统梳理这些实践成果,既能总结经验、巩固成效,也能为下一阶段城市工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是城乡规划建设的优化与协同。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在城乡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优化与协同成效。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格局,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许多地区在编制城乡发展规划时,通盘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需求,实现了一体设计、多规合一。例如,成都构建“中心城区—东部城区—郊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社区”五级城乡体系,避免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了城乡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也更加紧密,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不断向农村延伸,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城乡要素流动和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城乡要素流动机制的初步构建。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了,城乡也就被割裂开来了。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这是中国下一轮改革发展的重点。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构建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在人口流动方面,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全面放开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基层,实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吸纳就业支持举措,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在中西部地区,随着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工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不断提高,近十年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大幅增长。在土地要素方面,加快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价值实现提供了途径。在资金要素方面,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缓解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城乡资金要素的双向流动。
三是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积极变化。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积极变化。各地依托农村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例如,“村BA”“村超”“村咖”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在各地乡村不断涌现,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电商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走向全国市场,拓宽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农民的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化,不仅可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还可以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中就业,或者通过创业实现增收,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内涵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化发展速度、城市发展方式都迈入新的阶段,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更加迫切,“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建设目标也更加符合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向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攻坚期,传统路径依赖与新的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前期实践基础上,亟须以创新思维打破瓶颈制约,探索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融合路径。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化发展速度、城市发展方式都迈入新的阶段,人们对居住城市的生态环境、功能布局、品质生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更加迫切,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建设目标也更加符合现代化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向。
一是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的新模式探索。在新一轮城乡融合发展中,数字化将成为重要的赋能手段,催生出一系列创新模式。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测、精准管理和精准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气象等信息,自动控制灌溉、施肥等设备,实现科学种植。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数字化营销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在农村服务业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农村物流、金融、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例如,发展农村智慧物流,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货物的精准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利用数字金融技术,为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如移动支付、小额信贷等。在乡村旅游中,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数字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农村学生能够同步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发展远程医疗,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市大医院与农村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城乡治理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治理平台,实现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务等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和精准度。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建立健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吸引城市人才下乡。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优惠等,鼓励城市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到农村创业就业。例如,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对到农村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人才给予资金支持。搭建城乡人才交流平台,组织城市人才与农村对接,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活动。许多地方通过举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形式,促进城市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同时,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升农村人才素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本土人才。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如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电商运营技术等,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此外,还要为农村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在农村实现自身价值,吸引他们留在农村发展。对于在农村创业就业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激发更多人才投身城乡融合发展事业。
三是创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要让城市和乡村的产业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鼓励城市企业与农村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城市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订单,约定收购价格和质量标准,保障农民的销售渠道和收入稳定。同时,农民合作社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实现双方利益共享。另一方面,完善农村产业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要确保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并分享产业发展成果。例如,在乡村旅游中,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以房屋、土地等资产入股,参与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按照股份获得分红。同时,农民还可以通过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获得收入。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中注重农民利益,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城乡产业共同繁荣和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下一篇:面对面指导残障人士直播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