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不久前,画家程亚杰将其创作的一批代表作捐赠给天津美术馆,并进行了展览。此前他还曾在母校实验中学设立了“程亚杰实验艺术馆”。程亚杰1958年生于北京,在天津长大、求学,自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出国深造。他的作品具有写实的功底、印象派的色彩以及超现实的意境,他表示:“希望能以艺术创作诠释东方美学,滋养更多热爱艺术的心灵。”
中学参加美术小组
随名家王麦秆学画
如果不是当了画家,程亚杰或许会成为一名摄影师。小时候家里有一间暗房,如同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深深吸引着他。他跟着长辈学会了摄影和照片冲洗,每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对光影和构图的敏锐感,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萌芽。
“我的爱好太广泛了,打篮球、滑冰、练游泳、玩乐器、临字帖、背唐诗,甚至我还练过杂技,那些高难度的动作让我觉得是对自己意志的挑战和突破。”程亚杰说。
天津是程亚杰艺术梦想的起点。他回忆当年,市中心高大宏伟的西洋建筑、博物馆的艺术藏品、老城里宅门大院上的砖雕、民间艺人的街头表演,都成了滋养他艺术灵性的源泉。而真正引领他走上艺术道路的,是在平山道中学(现为实验中学)上学时,班主任路玉兰老师的启发——引领他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
在美术兴趣小组,苏传瀛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从素描的线条勾勒到色彩的调配运用,为程亚杰打开了艺术的大门,让他爱上了绘画,越来越痴迷,最终确立了人生理想——成为画家。母亲找到杨柳青画社的步万芳老师,对程亚杰进行更专业的绘画指导。这些老师让程亚杰终生难忘:“能遇到他们是我的幸运,他们改变了我的命运。”
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却发现同班同学人人“神通广大”——素描功底扎实、色彩运用娴熟,一幅幅精彩的画作让他赞叹不已,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差距。“这时我才知道什么叫‘山外青山楼外楼’,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感觉自己从云端跌入了深渊。”程亚杰回忆。
母亲带他去拜访天津美术学院的著名画家王麦秆教授。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程亚杰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到王麦秆教授家里学画,每天都要画几个小时,量变成质变,他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远赴欧洲学习艺术
突破自我找到方向
程亚杰人生目标的确定,也受到了伯父程文的影响。“伯父曾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后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参与翻译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对乐器、书法都很精通,在音乐与笔墨间展现出的才情令我敬佩,我觉得他的人生特别精彩,也希望自己能和他一样。”在伯父的激励下,上世纪80年代,程亚杰踏上了赴莫斯科留学的道路。
他看到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画作。“我第一次看到现实主义画家谢洛夫的写生作品时,那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色彩、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捕捉,让我叹为观止,激动得泪流满面,感觉自己太渺小了。”他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创作时的心境,感受到艺术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随后,程亚杰又到奥地利求学。维也纳美术艺术学院(今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沃尔夫冈·胡特教授看到他的画作,脸上流露出惊讶与赞赏:“这样充满幻想的作品是你画的吗?如果是你画的,我就破格录取你,不需要考试,但前提是,你必须在教室亲笔画给我看,你敢不敢?”程亚杰既紧张又兴奋,他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都融到画笔中。直到最终看到录取通知书,他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西方的艺术院校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造型能力,但更注重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个性思维,引导学生去创造。“这是我艺术生涯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我形成艺术观念的最关键的一步。幻想写实画派,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好难。胡特教授要求我画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大家眼中都能看到的,但他也强调技法和基本功,绝不允许学生脱离技法去盲目地创新。这些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指引,让我没有走偏。”程亚杰感慨地说。
如同在大海上航行的一艘小船,最终还是找到了方向。他思考作品的情感与主题,精心设计细节,从构图到色彩,从线条到质感,反反复复地推敲,创作完成了画作《我的宝贝》。这幅作品入选艺术大赛,获得了胡特教授及美术界的认可。
简洁有力的艺术语言
唤醒观者对美的向往
后来,程亚杰来到新加坡,在这个多元文化相融并存的国度,重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街头具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中国传统节日的庆典,让我仿佛回到故土,慢慢改变了自己西方化的艺术思考方式,回归东方审美,回到‘原点’,逐渐找到了属于我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运用西方写实绘画的细腻笔触,融入东方艺术注重神韵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创作的主题。
程亚杰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艺术家。有一次,他接到一位画廊老板的求助电话——某藏家在拍卖行购得一幅画作,换画框时,工人不小心割破了画布。拍卖行表示无法修复,藏家心疼不已。画廊老板知道程亚杰在维也纳学过颜色制作修复,便向他求助。
程亚杰没有犹豫,让老板把画送来。他小心翼翼地将受损的画作放在工作台上,仔细观察,琢磨修复方案。接下来一点点调配颜色,手持画笔,耐心修复着画作破损的“伤口”。当藏家看到完好如初的画作时,心情特别激动,拿出重金致谢。程亚杰婉拒,他说:“能拯救这幅艺术杰作,是我的幸运。”
在艺术理念上,多年创作、思考,程亚杰形成了独到的艺术理念——希望通过作品传递情感,用简洁有力的艺术语言,引导读者跨越文化隔阂,进入“梦幻世界”。他说:“高超的绘画技巧是基础,但艺术需超越技巧,抵达精神世界。艺术无国界,无论观众来自哪个国家,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他以自己的画作《童年的梦》举例:画面描绘出童年的场景,色彩鲜艳,富有张力,反映出更深刻的内涵,希望唤醒观者的童年回忆,继而引发人们对纯真、梦想和美好的向往。
程亚杰也通过艺术圆了自己“童年的梦”。2015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回到天津,在母校实验中学设立了“程亚杰实验艺术馆”,助力母校加强美育教育。“我想把自己的艺术经验和作品分享给同学们,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我的心愿。”同年,他在天津美术馆举办“心灵的交换”个展,并捐赠了画作。“回到家乡办展览,就像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心里全是温暖与感动。”他说。
捐赠行为包含了怎样的期待?程亚杰回答:“吴冠中大师曾说过,藏家收藏他的作品,是对他艺术成果的认可。但他总觉得,这些作品都被个人收藏,不能与公众见面,是很遗憾的事。假如有可能,他更愿意把作品捐给美术馆,让作品直接与美术爱好者交流,与大众交流。大师的话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
在程亚杰看来,画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地探索,也在于与公众分享。“艺术具有强大的力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艺术创作更应该面向普通人,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