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名称:
《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
系列图书
信物年代:
2003年-2024年
信物印迹:
用文字和数据客观记录
三峡工程运行情况
▲三峡工程博物馆展览的实物 摄影:熊傲三峡工程运行状况如何?大坝工作性态怎样?机组运行是否高效安全?综合效益是否显著发挥?
要回答这些问题,请打开陈列在三峡工程博物馆的《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系列图书(以下简称“运行实录”)。这套图书用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向读者一一呈现各年度三峡工程枢纽建筑物、水库调度、电站运行、通航建筑物运行、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 三峡工程全景 摄影:汤伟从2003年6月三峡大坝第一次下闸蓄水到2013年6月,十年间,三峡水库实现175米蓄水目标,提前5年进入175米试验性蓄水期;三峡船闸年货运量突破1亿吨大关,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指标;三峡电站首次实现34台机组全部投运,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效益显著发挥,获得了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巨大关注。
▲ 三峡电站 摄影:汤伟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智慧与汗水的工程。为将多年来海量的工程运行资料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向关心三峡工程的国内外各界人士介绍工程实际运行情况,向相关设计、科研、高等院校等单位和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提供基础资料,第一本《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2003-2012)》应运而生。
▲ 《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 摄影:陈臣“三峡工程在长江自然常态规律和水性变化规律交织的环境下运行,每年都有不同的运行实况。我们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在2013年组织编写了第一本运行实录,此后每年编写上一年度的运行实录,详细记录三峡枢纽每年的运行状况、实践成果、管理经验等。”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长义介绍道。
▲ 2024年国庆期间三峡船闸高效安全通航 摄影:汤伟每年跨年钟声敲响的时刻,便是运行实录编纂工作开始的号角。多年来,来自不同岗位的一批又一批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人员,都是实录编纂队伍的成员。他们认真撰写、反复校核,逐行逐列比对每一个技术参数、每一次操作流程、每一项监测数据,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三峡工程运行管理过程的真实点滴。
运行实录中海量的数据与图表,蕴藏着三峡人深入骨髓的务实基因。面对浩如烟海的原始运行日志、监测报告、调度指令,编纂团队建立了一套缜密的协作机制,从数据的交叉核对、异常值的反复甄别,到技术术语的规范统一、表述逻辑的严密推敲,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正如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水库管理部主任周曼所说:“编制运行实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数据长征’,是对工作的总结和复盘,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不断总结运行管理经验,积极开展针对性科学研究,持续优化工程运行管理方式,全力保障工程的持续安全高效运行。”
▲ 2023年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 摄影:汤伟运行实录从首卷问世至今已编纂至2024年版。如今,年轻的三峡人在师傅们的带领下,翻阅早期的工作记录,学习数据处理方法,把运行实录继续书写下去。与“为三峡记录”的接力棒一同传承的,还有三峡人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未曾变过的编纂标准。因为他们,13本运行实录如同一部无缝衔接的“工程生命连续剧”,将三峡工程的成长轨迹完整、清晰、连贯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实录》系列图书,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档案范畴,它们是三峡精神传递的载体。当观众在三峡工程博物馆驻足参观这套书时,触摸的不仅是一项世纪工程的“心跳”和“脉搏”,还有三峡人对江河安澜的守护与承诺。
本文作者:孙钰芳 龚文婷 韩馥
✦
值总:陈晓英
编辑:任贤美编:魏小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