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2岁的王永先决定去考驾照。对于一辈子投身文物保护事业、对汽车无甚了解的他来说,拿驾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个古稀老人,缘何要考驾照?
王永先正在讲解斗拱结构 受访人供图时间倒回50年前。1972年,22岁的返城知青王永先来到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省文物局前身)应聘。“当时听说‘文工委’招人,我不知道这个单位到底是工会还是文工团,只想着先去看看。”王永先说。
直到走进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他才知道“文工委”并不是演出团队,而是负责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单位,分古建、考古和博物3个部门。
虽然对文物毫不了解,但古建队当时恰好缺少勘测人员。曾学习过3年绘画的王永先凭借出色的速写功夫被录取了,上岗第二天便跟着古建队前往临汾市洪洞广胜寺开展勘查测绘工作。
01
坐驴车下乡
刚到广胜寺,入目便是一幅破败场景。20世纪70年代,文物保护工作尚在完善。王永先回忆,寺里不少古建筑梁架歪散,柱子下陷、倾斜。这让对文物保护工作满心期待的王永先顿感沉重。
在这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里,刚入门的王永先负责对建筑梁架、斗拱、彩塑等各种构件进行测绘,让相关数据和图纸成为文物普查、修缮、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山西古建筑众多,大都散落在山野乡村,几乎村村都有古庙宇、古戏台。为了摸清文物“家底”,山西将全省文物资源分为晋南、晋北、晋中和晋东南4条线路开展普查工作,王永先被安排参与的是忻州市、大同市所在的晋北线。
彼时的山西交通不便,从县城到村子几十里的路,通常要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乡普查时,王永先都是先从太原市搭班车到县城,再自己想方设法进村。许多时候,他只能搭乘老乡的拖拉机、驴车。
“普查一趟,差不多要五六天到半个月,摸排几十个村庄。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跑了十几座庙。”王永先回忆,无法返回县城时,他住过村里的猪棚、寺庙,以自己带的冷水和馒头充饥。
在那个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的年代,村里有不少古建筑被占用为仓库或者学校,有的干脆用来圈养牲畜。质朴的村民听说有个外来的年轻人来看庙,就把王永先称为“修庙人”,好奇地给他指路,想看他到底要怎么修。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他爬梁上架、耐心测绘,常常被陈年积土扑满脸,让人忍俊不禁。
“文物勘测工作苦、脏、累,充满危险,待遇也低。当时,许多同龄人收入甚至是我的两倍。”王永先坦言,第一年,他虽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文保知识、深读历史文献,但其实也有过退缩的念头。
最彷徨的时候,他在忻州普查时见到了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大殿,只觉得它给人“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震撼”。
02
骑自行车去讲课
“书上的盛唐气象、历史烟云在那一刻汇聚在这座唐代木构建筑上,让一切都可触、可感。”王永先说,后来他多次跟随宿白、罗哲文等国内文物专家进行考察,专家们对于文物保护的执着和献身精神深深震撼了年轻的他。
有一次在应县木塔考察,年过六旬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登至残损最为严重的第三层,在没有围栏保护的情况下,从一个构件爬到另一个构件,细细查看。“对古建筑了解越多,接触的前辈越多,我对这份工作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从那时起,王永先彻底打消了当逃兵的念头,并在此后50多年,与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王永先和广大文物工作者行走各地,或勾画草图、丈量尺寸,或揭开屋顶、修梁换柱,制定修缮保护方案,一起抢救保护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殊像寺、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洪洞广胜寺等一大批重要的山西古建瑰宝。
结合实践和研究成果,他独著或合著出版发表了《唐五代木构建筑实例》《平遥双林寺》《山西古代彩塑品赏》《天龙山石窟》《古代壁画临摹技术》等多种专著及论文,发表古建照片上千张。
退休之后,王永先常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学校——受聘于太原师范学院的他开启了为历史、文博专业学生讲授古建筑保护和修复课程的生涯。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课程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举出丰富例证,让复杂的原理变得简单易懂。
直到有一天,有学生问他:“王老师,你为什么不利用网络传播这些知识呢?”
03
开车去拍短视频
学生的提议让王永先陷入沉思。在跟女儿沟通后,他得知短视频很受年轻人喜爱,而古建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2019年2月,在女儿的协助下,王永先尝试拍摄了一段略有晃动的视频,并用AI配音讲解古代大宅门口的上马石。“画面和讲解都不生动,所以那条视频的传播效果并不好。”古稀之年闯进短视频赛道,王永先开始探索年轻人的喜好。在尝试了声音出镜、制作课件等形式后,传播效果依旧不理想。2023年,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本人出镜。
“古建筑入门从斗拱开始。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斗拱模型制作。”做了一辈子研究,性格严谨、安静的王永先对于拍视频这种需要“抛头露面”的事情略感局促。第一条真人出镜视频里,他戴着黑框眼镜、一身板正的中山装,清瘦、和蔼。视频内容丰富,有手绘图、详细讲解,还有王永先一步步制作斗拱模型的过程。王永先认为,古建筑科普面向的人群广泛,想讲得清楚易懂,就要做到完全拆解。
谁都没想到,这几条视频一夜爆火,点击量达10余万,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下一期古建课堂”。为了让视频呈现的内容更鲜活,王永先决定如年轻时一样,实地到古建筑,结合自己亲手制作的古建模型,把第一手资料如实展现给网友。起初,王永先包车带着女儿往返各个村里,寻找拍摄地点。但包车和吃住行等费用开销过大。他苦笑调侃,这么折腾了几次,养老钱所剩无几,只好另寻他法。
于是,曾经在文物保护之路上,坐过驴车、拖拉机,骑过自行车的王永先决定去考驾照,以便于开车深入山野,为更多人科普古建知识。拿到驾照后,他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自己的拍摄之旅,经常长途驾车去山西各地拍摄古建筑资料,现场对古建筑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在他的科普视频里,佛光寺大殿的古朴壮观、应县木塔的高耸入云、大同华严寺的精妙彩塑、介休后土庙的五彩琉璃,每一帧都美得令人屏息。
人老了,但王永先的文物保护之心未曾老去,每天迸发无数新鲜想法。他为自己的科普视频确立了“六个结合”,即结合现场、模型和插图、专业理论、工作经验、一线老工匠的口传心授、现代科学技术,尽量将晦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
两年多以来,王永先跋涉2万公里,创作了400多集古建筑科普短视频,收获了全网200余万粉丝的关注。年轻的网友亲切称呼他“斗拱爷爷”。如今,他不定期直播,还计划着开门收徒,将技艺和知识传承下去。
去年,山西古建因《黑神话:悟空》爆火,王永先深感自豪、欣慰。正是一代代文保工作者的接力守护,才让这些中华文明瑰宝更好地呈现于世、传于后人。在近期发布的一条视频中,王永先发布了自己刚进入古建队开展测绘工作时的照片,并感慨:“一晃五十载,不忘初心,归来依旧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