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传奇侨领蚁光炎倒在泰国曼谷街头,为中华抗日而捐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任海虹图/资料图(除署名外)
1939年11月21日晚,泰国曼谷耀华力路街头,几声刺耳的枪响陡然传来,一个高大魁梧的身躯倒在日伪特务的枪口之下。他是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一位被日寇忌惮、仇视的爱国侨领,亦是首位为抗日捐躯的海外侨领。
弥留之际,他用潮汕乡音微弱地对家人嘱咐:“我虽死,尔等免用痛心,中国必定胜利!”这句最后的嘱托,不仅道出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牵挂,更成为激励无数华人侨胞前仆后继、支援抗战的精神火炬。
如今,在广东汕头七日红公园东南侧,一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蚁光炎纪念亭”巍然矗立。亭中所立石碑,复刻了民国书法大师于右任亲书的《蚁光炎先生墓表》。这个夏天,记者走进蚁光炎的故乡——汕头澄海区东里镇南畔洲村,探访其故居及刚刚开幕的“爱国侨领蚁光炎生平事迹展览”,重温了这位爱国侨领光辉壮烈的一生。
最后一段救国征程
1939年5月3日,年过六旬的爱国侨领蚁光炎以民国广东省参议员的身份回国,参加在韶关举办的广东省参议员第一次会议。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人生最后一段救国征程。他在会上力陈保护归侨、救济民食两大要务。6月21日,潮汕部分地区已沦陷,蚁光炎仍在不顾日机轰炸危险,为救济灾民问题在广东各地四处奔波,并冒险转道惠阳赴香港接洽沟通侨汇。
当时,侵华日军已视汕头为战略要地,并认为攻占汕头可以促使南洋华侨放弃支持抗战。在此背景下,日军的钳制造成了侨汇中断。而蚁光炎主动与香港金融界商洽沟通了潮梅汇路,解决了潮汕、梅州地区(旧称潮梅地区)侨眷收不到侨汇的困难。他还与廖承志及何香凝会晤,移交作战物资,商讨抗日救国大计,捐献抗日军费。接着,他又到四川、云南各地考察,劝导海外侨胞投资垦殖场铺路,并为第一期建场费投资10万元。
据蚁光炎之子蚁锦中所著《蚁光炎传》中记载,蚁光炎这一程马不停蹄,只在四川峨眉山脚的报国寺住过两天,他被前厅“精忠报国”石碑深深吸引,盘桓抚摸许久不愿离去。“这四个字道出了父亲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蚁锦中说。
蚁光炎这一程前后5个月的奔波,得到了国内各界的重视和侨胞们的热烈响应,他却因此被敌人视为“眼中钉”。日本方面和汪伪政权多次威逼利诱,无一不遭到他的痛斥拒绝。各种手段失败后,日伪决定实施暗杀计划。
1939年11月21日22时许,蚁光炎回到泰国不久,在某处开完会后,顺路到曼谷耀华力路的杭州戏院接妻子和妻妹回家。就在他打开车门之际,受日伪指使、事先埋伏于此的凶手向他开枪了。鲜血瞬间浸透了他的衣衫,在被送往医院途中,蚁光炎的呼吸越来越短促,弥留之际,说出了那句最后的嘱咐:“我虽死,尔等免用痛心,中国必定胜利!”送到医院半小时后,蚁光炎便不幸殉国,享年六十一岁。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内展柜中至今仍存放着一件血衣,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暗杀。那是蚁光炎遇刺时,身边亲属所穿的沾染上血迹的旗袍,是志士为国捐躯的例证。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七月岭南,骄阳似火。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南畔洲村一座古朴的潮汕传统民居前,村党委书记蚁行昂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这就是蚁光炎故居,建筑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格局为‘一厅一房’的‘单背剑’式结构,占地面积只有40多平方米。”
1879年正月,蚁光炎出生于此。他自幼家境贫寒,三岁至五岁间,祖父母、父母和哥哥相继在贫病中去世,只剩下嫂子和两个姐姐与他相依为命。八九岁时,蚁光炎进了村塾读书,无奈只读了三个月,就因贫困被迫辍学。但他并未放弃求知,常在农余时四处找书自学。儿时的蚁光炎比同龄孩子高大许多,从小学着干各种农活,十五六岁时就成了全家的顶梁柱。17岁那年,他毅然跟随“过番”浪潮,远赴南洋,开始了“番客”生涯。
几经辗转,蚁光炎在泰国(旧称“暹罗”)扎根。他从航运起家,到后来碾米、虫胶、酿酒等产业多业并举,事业遍布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20世纪30年代,蚁光炎已成为泰国知名工商界人物。
事业有成,蚁光炎仍然心系家国,一方面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一方面大力支持祖国抗战。据《蚁光炎传》中描述,蚁光炎常说:“我从家乡来南洋时,只是空手而来,现在所有的财产都是从社会得来的,应该还给社会。”他的后半生也坚定实践了“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诺言。
幼年失学的蚁光炎深知唯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振兴家国,20世纪20年代,他首次返乡,便为村里捐建了南洲小学。此后多年,他还陆续资助了澄海中学、潮阳西关学校、汕头海滨中学等。他在泰国,也捐资兴建或资助了暹罗中华中学、新民学校等华文学校,帮助贫困华人子弟求学。
1936年,蚁光炎当选为泰国中华总商会第十五届主席,同年被推选为首届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蚁光炎联合泰国中华总商会成员对报德善堂进行改组,让报德善堂获得泰国政府批准,迅速从曼谷向泰国各地扩展,发展成为全国性慈善机构。他还在机构下设专业救护队,创建了泰国首家华人妇产科医院,切实解决侨胞就医难题。
义无反顾,倾力抗日
有学者认为,鲁迅对蚁光炎抗日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1935年至1936年间,蚁光炎看了华侨进步师生编排的《阿Q正传》话剧。他深受触动,安排该话剧在当时最大的会堂——中华总商会大礼堂再次公演。鲁迅逝世后,蚁光炎又冒险支持鲁迅追悼会在泰国隆重召开。他还大力支持鲁迅的作品在泰国出版,以唤醒更多侨胞的抗日意识。
2025年6月,蚁光炎的孙子,泰国华裔联合会主席、泰国华侨中医院院长蚁凡专程为参加“爱国侨领蚁光炎生平事迹展览”开幕而返乡。在展览现场,他向大家讲述了蚁光炎的抗日事迹。“祖父领导抗日救国活动,命令旗下企业切断与日本的一切经济联系,禁止船队运输日货,叫停暹米对日出口,哪怕企业因此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义无反顾。”
在蚁光炎和泰国中华总商会的号召下,抵制日货运动很快从首都曼谷扩展到泰国各大城市,许多华人店铺纷纷下架日货。短短半年内,日货在泰国的销量就锐减一半。
在今日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有一封写于1937年、时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的蚁光炎致函汕头市商会的公函。他在信中指出,泰国报刊频繁报道华侨汇款的巨额数字已引起泰国当局的高度关注。他建议不要公布侨汇数额,以保护华侨利益。事实上,蚁光炎领导推销抗日救国公债、组织募捐活动都取得了巨大成功。1939年底在重庆出版的《华侨先锋》一卷十六期披露:抗战开始后,蚁光炎领导暹罗侨胞献纳祖国的捐款,总计在六百万元以上。
蚁光炎曾多次以报德善堂的名义组织侨胞捐献衣物,有一回,几乎三天之内就买光了泰国的布匹;滇缅公路开通后,他带头捐赠卡车,发动华侨司机工人回国服务。此外,香港八路军办事处成立后,蚁光炎还通过宋庆龄、廖承志及香港华比银行的渠道,向八路军、新四军捐赠卡车、药品,并多次给予汇款支持。
蚁光炎深知舆论的重要性,联合爱国侨胞创办了《中原报》。《中原报》很快便成为当时泰国华文报中销量最多的报纸和宣传抗日的重要舆论阵地,点燃无数华侨的爱国热情。不少热血华侨青年回国参战,仅奔赴延安的就有300人,其中许多都是经由蚁光炎的介绍和资助才得以成行的。
对国内来泰国宣传抗战的同胞,蚁光炎都给予热情的接待。1938年黄兴夫人徐宗汉来泰国看望华侨并呼吁共同抗战,蚁光炎将她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派人陪同她到各埠、府召开侨胞座谈会。同年春夏间,当时的广东省军政长官余汉谋、吴铁城派丁培伦、丁培慈兄弟到南洋各地宣传抗日,发动侨胞捐款购飞机。他们均在泰国得到了他的倾情相助。据当时的随行记者梁若尘回忆:“我们在泰国约一个月,深得爱国老人蚁光炎的关照和协助。最后我们离开泰国时,蚁老再次表达他的心声,希望祖国各方有力量团结抗战,不能对敌妥协投降。”
“落落大者,厥有三端”
据《蚁光炎传》记载,1939年蚁光炎赴重庆考察抗战形势,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书法大家于右任曾接待过他,二人一见如故。蚁光炎遇难后,于右任受蚁光炎夫人刘若英所托,亲笔为他书写了墓表。于老书非常慎重,写了四次才定稿。他还有意将书写后的墓表送至西安碑林刻字安放,以作永久纪念。
于右任的愿望历经半个世纪后终得实现。1994年,由西安碑林博物馆设计镌刻的《蚁光炎先生墓表》碑才正式安放于展馆中,成为该馆为现代著名爱国人士竖立的第一通石碑。后来,蚁家子女又将于右任书先生写的《蚁光炎先生墓表》原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在后人心目中,蚁光炎先生的品德正如这篇墓表文字中所概括:“综其落落大者,厥有三端:曰爱国,曰爱社会,曰泱泱有大国民之风。”如今,在泰国曼谷、在广东汕头,都建有蚁光炎的纪念堂和纪念亭,纪念他爱国恤民、公而忘私的伟大人生。
1951年,何香凝先生在接见蚁锦中时曾赞许:“你父亲是很爱国的,你们应该努力继承他的事业,为国家多作贡献。”这份嘱托,也如同一句预言,在蚁光炎家族子孙后代中薪火相传的情怀与善举中一一印证。
其侄蚁美厚早年跟随蚁光炎协助处理要务,后也成长为泰国著名爱国侨领。抗战胜利后,蚁美厚就积极组建“泰国华侨各界建国救乡联合总会”并担任总会会长,关心侨居地的社会福利并开展救灾工作。1949年6月,蚁美厚应邀回到中国,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归国后,他也成为新中国侨务工作的重要人物。
蚁光炎的孙子蚁凡接过祖父扶危济困的衣钵,先后出任泰国华裔联合会主席、泰国华侨中医院院长,成为新一届华侨报德善堂董事,积极促进中泰的经济文化交流,参与培养中文人才,推广中医文化。
蚁光炎的家属于20世纪90年代捐建的南畔洲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如今已成为村里重要的文化场所。6月开幕的“爱国侨领蚁光炎生平事迹展览”,便设在其二楼。多年来,蚁氏家族还参与捐建南畔洲村内的戏台、幼儿园等惠民工程,参与筹建汕头七日红公园的蚁光炎纪念亭、纪念画廊等。这位爱国侨领的精神品格将永远镌刻在家乡的土地上。
访谈
中华文化基因铸就华侨家国情怀
●林伦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潮学国际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羊城晚报:蚁光炎从贫寒子弟成长为爱国侨领,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成就?
林伦伦:华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蚁光炎是“过番”下南洋后较早成功的潮商侨领之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对祖国和家乡的大爱与忠诚,这是华侨也是潮商的精神基因。
海外潮商在闯荡南洋的奋斗历程中,淬炼出劈波斩浪、无所畏惧、一路向前的精神,他们忠诚、勇敢、坚定。这种民族基因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千年传承——从潮汕本土到东南亚侨社普遍供奉“关公”(关羽)和“双忠公”(唐代抗敌殉国的将领张巡、许远),就能看出,这种“忠勇报国”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羊城晚报:以蚁光炎先生为代表,有一大批华侨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林伦伦:抗日战争时期,不少潮籍华侨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战。在航空领域,涌现出李雪卿、丁寿康、蔡志昌、刘盛芳等归侨“空中英雄”;在新四军中,既有吟“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诗人陈子谷,也有担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菲律宾归侨李子芳,还有新四军敌军作战部的王崇新以及泰国归侨青年陈惠、陈宜等。
抗战时期,为祖国捐飞机、枪炮的华侨社团为数不少,为家乡捐钱物的华侨更不胜枚举,这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展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怀。
羊城晚报:为什么会涌现出这样一批爱国华侨?
林伦伦:对祖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是海外华侨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力量的主要原因。华侨“过番”后,首先做的往往就是将从“唐山”(指中国)家乡带来的热土撒下去,并供奉起家乡的神明——妈祖、关公、土地神等。这些民俗活动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思念,更成为凝聚侨胞的重要纽带。
通过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传承,海外华侨群体强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认同意识的世代相传,也使爱国侨领、代代接力,奕世其昌。
我曾拜访过百来个海外的潮人社团组织,每个社团组织都开办有华文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比如马来西亚的60多所华文独立中学、柬埔寨的端华学校、泰国的华侨崇圣大学等。
华侨在当地还经常开展各种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如“出花园”“盂兰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巧妙地把潮州音乐、潮剧、潮州歌谣、潮州美食、英歌舞等融入活动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与发展,年复一年、代复一代。
延伸
侨领庄世平:巨额遗产捐赠国家
广东普宁人庄世平,是中国著名爱国侨领、金融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最令人动容的壮举,莫过于在2007年,他临终前,将毕生积累的2000亿港元资产全部捐赠国家,未给子女留下一分一毫。这笔巨额财富包括他亲手创办的南洋商业银行、澳门南通银行,以及各类投资和慈善项目。
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仅凭1万美元贷款,在香港创办南洋商业银行,并在银行大楼升起全港第一面五星红旗,旗帜鲜明地拥护新中国。此后他创立的澳门南通银行,率先打破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垄断。改革开放初期,他又推动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首家进入内地的外资银行。
抗战时期,庄世平曾在泰国担任华侨抗日联合会常委,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为前线筹集大量资金和物资。新中国成立后,他心系桑梓,不仅促成李嘉诚投资建设汕头大学,还推动兴建了潮汕体育馆、普宁华侨医院等民生工程。
庄世平一生爱国爱乡,无私奉献,其精神与蚁光炎等爱国侨领一脉相承。值得一提的是,据1940年2月26日新加坡《南洋商报》报道,有声新闻片《蚁光炎荣哀录》在泰国公映,这是当时泰国新闻片中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品,而为该片做字幕说明的正是庄世平。
编辑:郑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