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慧民,始终铭记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初心,并将其付诸行动。30多年来,她潜心钻研医术,坚守医道,涵养医德,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健康中国”建设默默奉献。她视患者如亲人,以德行医,将满腔热忱倾注于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今年,她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李慧民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便扎根延庆区医院。多年来,她始终坚守一线,每周3天进行内镜检查、2次出门诊,平均每年承担上千人次患者的工作量。她常常在完成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后,还要兼顾内镜中心的检查任务。无论是上夜班还是下夜班,她都按时为患者做胃肠镜检查。遇到检查不顺利或患者较多时,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当有人问她为何要如此辛苦时,她说:“每当我看到内镜下喷血的血管被成功止血,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食管的异物被顺利取出,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早癌被及时发现并进行镜下治疗,从而挽救了一个家庭……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她曾收治过一名36岁的女患者,因脑出血深度昏迷,生命垂危。当了解到患者是3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才2岁,而其丈夫又体弱多病时,李慧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休息时间,每天守在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细心护理,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经过12天的精心治疗,患者终于苏醒。患者家属感激地说:“李大夫,我信你,因为你说了,有一线希望你也不会放弃。你救活了我的爱人,等于救了我们全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对医务人员的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医病,更要医心。李慧民带领团队加强学习,一方面规范治疗疾病,一方面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真正做到“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使患者身心均得到疗愈。当面对一些因条件受限在区级医院无法得到救治的患者时,她也会从实际病情出发,帮助患者指明诊治方向,让患者治得踏实、转得明白。一位年轻的腹痛患者,因反复应用止痛药形成依赖,住院后因要求超量药物止痛被拒而扰乱病房。李慧民反复劝说、抚慰,加班安排胃肠镜及其他检查,排除了患者的器质性疾病后,又帮助患者上网查询,指导患者预约上级医院药瘾门诊专家号,为患者下一步诊疗指明去向。出院时,患者向她表示感谢并为自己的不当行为道歉:“在李医生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本报记者 马超
上一篇:《海贼王》中有哪几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