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天津工厂70%的本土供应商来自京津冀地区,诺和诺德在链博会展示的这组数据映现着外资企业中国战略从“物理存在”到“化学融合”的质变。外企在中国,不仅仅是用脚投票的区位选择,而是外企与中国经济肌理深度交融的共生连接。三届聚焦供应链变革的顶级盛会,见证了外企深耕中国的三重进阶——供应链的深度嵌入、创新链的逆向输出、生态链的规则共建,共同勾勒出全球化2.0时代的“中国范式”。
参展境外企业比例从32%攀升至35%,170多个国际代表团跨洋赴会,这些数字背后站着全球产业对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性的集体共识,正如Visa中国区总裁尹小龙点破的关键: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与人才储备的独特组合,正使中国从生产基地升级为区域供应链中枢。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多个场合表示,“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链博会上5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参与,正是这种“同行”的印证:外企不再是孤立的全球供应链节点,而是中国本地产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交融在创新领域激发出惊人的逆向流动。黄仁勋在链博会赞叹“中国供应链是奇迹”后,英伟达重启H20芯片对华销售。这精准折射中国在全球AI生态中以“协同创新”取代“单向输出”的范式迁移:全球30%的AI创新源自中国团队,本土培养的顶尖研究者推动技术跃迁,供应链响应速度决定产品迭代周期,隔绝中国便意味着整个AI产业生态将失去关键动能。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曾经保守工业领域。松下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提出的“企划-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本土流程”,彻底颠覆了“研发在欧美、生产在中国”的陈旧认知,构建起贯穿企划至销售的本土闭环。诺和诺德INNOVO®平台则让中国智慧反哺全球——46个本土项目中有2项已注入跨国研发动脉。商务部数据为此落下实证注脚:外资研发中心十年间增至221家,规上外企发明专利激增336%,中国正从技术“接收端”蜕变为创新“策源地”。
真正的战略升维发生在生态层级的共舞。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尹正首次参展便亮出“链上共绿”方案,其中国区总裁尹正道破核心,“要以技术赋能上下游伙伴,协同打造绿色供应链”。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的分析:这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环保承诺,转向深入融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规则当中。而欧莱雅“点击即生产”的消费供应链,一次网购背后体现的全链条协同,展现的是外企对中国消费市场“极致响应”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再是被动适应,而是深度参与中国“新消费生态”的规则构建。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外企正从“独善其身”转向“协同共生”。
从供应链的在地扎根,到创新链的逆向输出,再到生态链的规则共建,中国市场的角色从“规模红利提供者”变为“创新生态塑造者”,外企的每一步进阶,都是对“如何与中国共生”问题的最佳回答。链博会的舞台上,中外企业在交流实践中给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答案:全球化2.0版的核心动力,不在合作的疆域扩展,而在价值链的呼吸与共。(作者为环球网评论员 林梦雪)
上一篇:今天入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