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9座帝陵安葬的究竟是谁?
西夏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在仿照唐宋陵寝规制的基础上,西夏陵增设了碑亭的规制,遗憾的是,所有碑亭都遭到严重毁坏,只有在清理7号陵东西两座碑亭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西夏文及汉文残碑,并从中成功拼合出一块西夏文碑额,考释出碑额上16个西夏文篆书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由此,7号陵被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确定主人的陵墓。而3号陵因其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被推测为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寝。
西夏陵出土了哪些珍贵文物?
灰陶鸱(chī)吻:龙头鱼尾造型,神态十分威猛,龙口大张,獠牙外露,眉目凸起,鱼尾双叉呈人字形,饰有鳞纹。作为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还具有防火、避雷、防水功能。
鎏金铜牛:鎏金铜牛代表了西夏时期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内部空心,却重达188公斤。这尊铜牛采用中国传统的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整体采用雕塑、铸造、鎏金、焊接、抛光等工艺,表面鎏金也是其历经千年依旧全身散发金光的原因。
石马:跟鎏金铜牛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匹石马,原有彩绘出土时都已脱落,只在唇部残留少许粉彩。石马以一整块砂石通体圆雕而成,四肢弯曲,伏身静卧,马头稍垂,颈部弯曲,比例匀称,马鬃整齐流畅地散披至肩部。党项羌人“马出则征战,牛入则耕作”,可见牛和马是党项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面部浑圆,塌鼻梁,颧骨高凸,粗眉上翘,双眼圆睁,缩脖屈膝,肚子圆鼓鼓。这是西夏陵出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又称人像碑座)。看名字就知道,这大概是用来支撑一些东西的。关于它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柱子的基座,还有一种认为是用来承载石碑的。这类支座在西夏陵共出土了14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因此它被称为国宝级文物。
灰陶迦陵频伽:这是一件房屋挑檐翘脊上的装饰构件,人首鸟身,神态祥和,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身后翅膀张开欲飞。迦陵频伽是佛经中一种妙音鸟,它的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将佛教中的神灵与建筑装饰相结合,也是西夏建筑的突出特点。
雕龙栏柱:柱身三面有云纹浮雕图案,龙纹缠柱,云气缭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柱身一面平素无纹,上、下各有一个长6.5厘米、宽5.5厘米的长方形榫孔,可与横栏套合,兼具美观和实用。